中国医药网移动版

网站首页 > 医疗产经 >

硬!前方后方都是王牌(2)



  仅仅在一天之前,负责收治广州危重症病人的广医一院已经漂亮地完成“两连击”,为一对同为危重症的兄弟先后成功拔除气管插管,脱离呼吸机。

  迄今为止,广州还没有出现一例死亡病例。在“零”的背后,是医务人员为救治病人殚精竭虑的无私付出,也是科学施治的成果。

  广州医生不仅能治疗新冠肺炎,还能为新冠肺炎的患者治好突发急症。2月3日,冰冷的雨纷飞,在市八人民医院内的道路上,一行人急匆匆地推着一张转运床,其中一位医生小心地用伞挡住床上面躺着的女病人。这位新冠肺炎患者住院已经6天,病情尚未缓解。剧烈的咳嗽致使腹压增高,意外地把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压”破裂。这个时候,谁敢冒着传染的风险,给她做手术?

  “我们做!”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感染病中心主任蔡卫平说,新冠肺炎病人因传染性较强,医护人员必须穿着防护服、戴着防护面罩和双层手套动手术、做静脉穿刺,加上病人的肺功能很差,不能采用通常所用的全身麻醉,极大地增加了手术难度。最终,凭借高超的医术、过人的胆识,多学科医生合作无间,完成了广东首个新冠肺炎外科手术,让患者转危为安。

  有技术:

  病原学追踪屡出成果

  钟南山未雨绸缪,提前提醒市民避免有可能出现的粪便病毒传播;市八医院临床运用的“肺炎一号方”展现中医战疫的潜力,被批准用于全省30家新冠肺炎定点收治医院临床使用;由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呼吸内科主任江山平牵头进行的老药磷酸氯喹用于新冠肺炎治疗临床研究成效明显,将在广东援助湖北的医疗机构进行临床应用。

  新型冠状病毒为何如此凶悍?是否已经发生变异?该如何斩断它的传播链条,做好个人防护?钟南山院士领衔的科研团队在病原学研究上进行艰苦的攻关,试图找到答案。

  2月5日,广州医科大学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广州海关技术中心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宣布,经与市八医院合作,从本地一例被感染病人咽拭子样本中分离了新冠病毒毒株。经过全基因组序列测定和变异分析,研究者发现,其中有两个位点已发生突变。这意味着现有的病毒检测方法需要进行更新和优化,才能更为准确地及早识别感染者。

  五天之后,上述两个实验室与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合作,首次从一例新冠肺炎患者的粪便拭子标本中分离到一株活病毒。尽管目前还没有充分的证据说明存在粪口传播,但钟南山依旧未雨绸缪,提前向公众发出“预警”:下水道传播病毒依旧值得高度防范,市民要注意便后洗手,保持居所下水道的通畅,以避免有可能出现的粪便病毒传播。

  除了病原学追踪,在药物攻关上,广州医学界也步步紧逼、毫不放松。真正做到将科研论文写在战“疫”的一线。

  市八医院临床运用“透解祛瘟颗粒”——也就是大名鼎鼎的“肺炎一号方”在近百名新冠肺炎患者身上使用,对轻症患者早期治疗效果明显,且不良反应较少,展现中医战疫的潜力。2月8日,该药获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用于全省30家新冠肺炎定点收治医院临床使用。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呼吸内科主任江山平提议并牵头,与广州再生医学与健康省级实验室、中山五院联合开展老药磷酸氯喹用于新冠肺炎治疗的临床研究。首批10个病例的核酸检测全部转为阴性,其中6人出院,3人从隔离病房转为普通病房。2月8日起,全省128个病例参与这项研究,93人转阴,已有26人出院。下一步,磷酸氯喹将在广东援助湖北的医疗机构进行临床应用,并将由广东推荐纳入国家新版新冠肺炎治疗指南。

  正是因为有这样一支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医疗队伍,双线战疫才逐渐走向胜利;正是因为有这样一群仁心仁术、勇于担当的白衣战士护在身前,饱受新冠肺炎折磨的患者才能看到希望。硬实力,是广州医疗“铁军”的底气;热心肠,是广州白衣战士的担当。向奋战在抗“疫”一线的英雄们致敬。

(责任编辑:Doctor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