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药网移动版

网站首页 > 医药常识 >

我国每年有20万人死于药品不良反应 关爱生命,合理使用抗生素(2)

常用的氨基甙类抗生素庆大霉素、链霉素、卡那霉素、妥布霉素、新霉素等,因能治疗由革兰氏阴性细菌感染的疾病,而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然而,这些药物对肾功能有一定的损害,对于已患有肾脏病且合并肾功能减退的患者和老年人来说,尤为严重。这些药物可以引起肾小管坏死,发生危及生命的急性肾功能衰竭。
  肾脏病患者(如慢性肾炎、糖尿病肾病、狼疮性肾炎、高血压性肾病、多囊肾等)和老年人,已出现肾功能减退时,原则上禁用氨基甙类抗生素;如无肾功能减退,应慎用氨基甙类药物。病情确实需用,应随时监测肾功能情况,一旦出现肾毒性征象,应立即停药。
  患者如有脱水、低钠血症、酸中毒时,应尽可能不用氨基甙类药物。因为在上述情况下,用氨基甙类药物,其肾毒性更大。
  氨基甙类抗生素还有如下一些少见副作用:过敏性休克,多见于特异体质者,一般于肌注后5~10分钟出现胸闷、心慌、头晕、四肢麻木,继之神志不清,血压可降至6kpa以下。一旦出现这些表现,须即刻按抗过敏休克的原则和方案进行急救。皮肤紫癜,属于药物所致过敏性紫癜。紫癜多分布于四肢、对称分批出现,颜色深浅不一,可凸出于皮肤,伴瘙痒,检查可见皮肤划痕试验阳性,血中白细胞及嗜酸粒细胞增多。对于这类皮肤紫癜须及时停药,给予止血及抗过敏治疗,预后良好,紫癜症状可于一周内消失。血管神经性水肿,亦与过敏反应有关。见于口服氨基甙类抗生素(如庆大霉素)的2~3天后,出现皮肤黏膜血管神经性水肿,主要分布于头面部、胸腹部,皮肤呈弥漫性弹性肿胀、潮红,瘙痒明显,常有抓痕。治疗以抗组胺药、激素口服或注射,重症者需输液治疗。溶血性贫血,系药物性变态反应致红细胞毒性、溶解、终致贫血。常见于氨基甙类抗生素静滴后,主要表现为寒战、高热、面色苍白、四肢厥冷、皮肤轻度黄染,排出酱油色尿或粪便,检查可见皮肤划痕试验阳性,红细胞数减少但红细胞脆性试验正常。此类反应病情急,需早日确诊并及时救治,少量输血,以确保患者生命安全。肾性糖尿病,有报道使用丁胺卡那霉素5天后,患者出现口渴、伴多饮、多尿,空腹血糖增高,尿糖阳性,而患者无糖尿病史,既往亦无高血糖表现,故认为系丁胺卡那霉素所致。治疗除及时停药外,可按糖尿病治疗原则,在控制饮食及运动疗法基础上,予以口服降糖药物或胰岛素治疗。精神失常,偶有发生,见于肌注或静滴庆大霉素或丁胺卡那霉素数天后,多表现为兴奋型精神失常,如兴奋,躁动乱语,幻觉、幻视、失眠等,立即停药或对症处理后2~3天可恢复正常,预后良好。其他有癫痫样发作,肾病综合征等,亦需引起警惕。
  我国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记录显示,我国的药物不良反应1/3是由抗生素引起的,这个比例和抗生素的使用比例是一致的。抗生素的种类比较多,引起的不良反应或者是严重的不良反应涉及身体的每一个系统,所以抗生素的合理使用是亟须解决的问题。
  事实上,滥用抗生素并不仅仅是“助长了细菌产生耐药性”这么简单。一位医学专家指出,对于儿童,滥用抗生素还会导致过敏、耳聋,有些抗生素还会对骨骼发育起到抑制作用。儿童和老人是深受其害的弱势群体。
  据监测,由抗生素引发的不良反应,表现为皮肤瘙痒、过敏性皮疹及过敏性休克等变态反应的占67%;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系统反应的占80%;头痛、头昏甚至抽搐等精神神经系统反应的占4%;心悸、胸闷等心血管系统反应的占3%。有关统计数据则证实,我国近2000万听力残疾者中,有近80%的致聋原因属抗生素使用不当。200多万聋哑儿童中,因滥用抗生素而引起药物中毒性耳聋患儿就超过100万。
  儿童和老人之所以成为抗生素的“受害”主体,主要是由于在器官生理功能上,前者不成熟而后者正在逐步衰退,这使得他们药物代谢比青壮年人慢,器官受损害的几率也高。因此,新生儿、老年人和肝肾功能不全的人应避免或慎用主要经肝脏代谢和经肾脏排泄的毒性较大的抗生素。 (责任编辑:Doctor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