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石草
时间:2020-03-24 06:05 来源:未知 作者:Doctor001 点击:次
【标题】 兰石草 【拼音】 Lán Shí Cǎo 【英文】 Herb of Tibet Lancea, Tibet Lancea 【拉丁文】 Lancea tibetica Hook. F. Et Thoms. 【性味】 味甘;苦;性寒 【功效】 清肺;排脓;解毒;消肿。主肺热咳嗽;肺痈;流感;痢疾;咽喉肿痛 【药用】 为玄参科植物肉果草的全草。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9g。 【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3-7cm,最高不超过15cm。除叶柄有毛外其余无毛。根壮茎细长,节上有1对鳞片。叶对生,成莲座状,通常6-10片;片近革质;倒卵状长圆形至倒卵形或匙形,长2-7cm,先端钝,常有小凸尖,基部渐狭成有翅的短柄,全缘或有不明显的锯齿。花3-5朵簇生或伸长成总状花序;苞片钻状披针形;萼钟状,革质,长约1cm,5裂,裂片钻状三角形;花冠筒长8-13mm,上唇直立,2深裂,偶有几全裂,下唇开展,3裂,中裂片全缘;雄蕊着生近花冠筒中部,花丝无毛;柱头扇状。果实卵状球形,长约1cm,肉质,红色至深紫色,包于宿存的花萼内。种子多数,长圆形,长约1mm,棕黄色。花期5-7月,果期7-9月。 【生态环境】 生于海拔2000-4500m的草地、疏林中或沟谷旁。 【产地】 分布于甘肃、青海、四川、云南、西藏。 【显微特征】 根茎横切面:木栓细胞3列。皮层宽,多裂隙。内皮层凯氏点明显。中柱鞘纤维排列成断续的环,韧皮部较宽,形成层不明显。木质部连接成环,导管径向排列,壁微厚化。髓薄壁组织多裂隙。 茎横切面:表皮外被角质层,非腺毛1至多个细胞,表皮细胞外壁增厚。皮层宽,多裂隙。内皮层凯氏点明显。中柱鞘以内的结构同于根茎。髓大,周边细胞有内含物。 叶片横切面:叶脉上表皮内凹,下表皮凸起,表皮细胞1列,多气孔。栅栏细胞3列,密集排列。海绵纺织中具气室。维管束位于海绵组织中,中脉维管束为常状,结构同于茎。 粉末特征:黑绿色,叶微苦。①叶表皮碎片阻碍处散在,毛基周围的细胞辐射排列,气孔密布,不等型。②非腺毛多见,径31-56μm,多细胞常碎断,顶端尖,厚壁具纵条纹突起。③导管少见,主要为梯纹导管,径8-9μm,纹孔呈短窄缝。④薄壁组织块阻碍处散在,细胞无色或含有叶绿体。 【化学成分】 全草含葡萄糖(glucose),果糖(fructose),熊果酸(ursolic acid),蔗糖(sucrose),β-谷甾醇(β-sitosterol),芝麻素(sesamin)[1]。 【采收加工】 夏、秋季采收,切段,晒干。 【参考文献】 1.《西藏常用中草药》:清肺热,解毒,祛痰。治肺脓疡,肺炎,咳嗽。 2.《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解毒消炎。治肺炎,痢疾,心胸烦热,流感热症。 (责任编辑: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