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黄《中药全书》(3)
时间:2020-04-10 04:09 来源:未知 作者:Doctor001 点击:次
4.红斑狼疮性肢痛 地黄120g,黄芩60g,苦参30g,水煎服。治疗20例,全部临床治愈。 5.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地黄60g,黄酒500ml,为一日量。煎煮2次,两煎混合,共得药液200ml,加入红糖少许。早晚分2次口服。治疗48例,全部有效。 6.开放性骨折 三七10g,地黄30g。三七捣烂,与地黄相混合,敷在伤口周围,覆盖纱布,然后行正骨复位手术,每隔3日换药1次。治疗26例,全部治愈。 7.牙龈出血 白芍30g,地黄30g。水煎服,每日1剂。治疗辨证属阴虚的齿龈出血38例,结果80%的病人短期内出血停止,血小板数上升。 【参考文献】 [1)卢存寿.中西医结合杂志,1985,(8): 476 [2)卢存寿.中华医学杂志,1965,(5):290 [3)上海华山医院中医科.新医药学杂志,1975,(9):14 【药论】 1.论干地黄泻心火、凉血热之功 王好古:“生地黄,手少阴,又为手太阳之剂,故钱氏泻丙与木通同用以导赤也。诸经之血热,与他药相随,亦能治之,溺血、便血亦治之。(《汤液本草》) 2.论干地黄有补虚宣邪并行之功效 赵其光:“干地黄乃补宣并行,为因虚得实之良药。古方黄芩汤治心劳实热,小甘露饮治脾劳寒热,地黄汤治肾劳实热,麦冬汤治脉实极为病咸用之。夫既曰虚劳而又曰实者高也?《经》曰:精气夺则虚,邪气盛则实。因精虚以致赤 实而益致精虚,故宜此宣邪以补虚,而后乃用纯补,方有次序。(《本草求原》) 3.论干地黄除寒热积聚痹着之机制 张山雷:“(地黄)作汤以除寒热积聚,除痹,则言其入煎剂尤为流动活泼,所以积聚痹着皆除。此以补养为磨积之计,乃正气旺而病自退,非谓地黄滋补之药,竟能消积通痹也。盖气血不充,津液不布,则仍似此坚顽固结之病,必无 可愈之理,所以积聚癥瘕痞积等证,均宜且补且行,斟酌进退,缓以图之,自可徐收效果。若仅读张子和书,止知攻破为长,不顾正 气,日事峻削,甚至愈攻愈坚,纠结不解,以速其危者,其亦有昧于此而少知自反乎。”(《本草正义》) 4.论干地黄治经脉筋络之病,功在荣养而不在通利 邹澍:“地黄之用在其脂液,能荣养筋骸血络,干者枯者,能使之润泽矣。进乎此,则因干枯而断者,得润泽而仍能续。故地黄之用不在通而在能养,盖经脉筋络干则收引,润则弛长,是养之所以续之。《本经》疗 跌折绝筋,仲景治脉结代,胥是意也。”(《本经疏证》) 5.论干地黄晒干与火干的药性差异及干、鲜与熟地黄的功用差异 ①陈藏器:“《本草》云干地黄,《本经》不言生干及蒸干,方家所用二物别,蒸干即温补,生干则平宣,当依此用之。”(《本草拾遗》)②张洁古:“地黄生则大寒而凉血,血热者须用之。熟则微温而 补肾,血衰者须用之。又脐下痛属肾经,非熟地黄不能除,乃通肾之药也。(引自《纲目》)③李东垣:“生地黄治手足心热及心热,入 手足少阴、手足厥阴,能益肾水而治血,脉洪实者宜此。若脉虚则宜熟地黄。”(引自《汤液本草》)④李时珍:“《本经》所谓干地黄 者,乃阴干、日干、火干者,故又云生者尤良。《别录》复云生地黄者,乃新掘鲜者,故其性大寒。其熟地黄,乃后人复蒸晒者,诸家 《本草》皆指干地黄为熟地黄,虽主治证同,而凉血补血之功稍异。”(《纲目》) 【录自】 《中药全书》 (责任编辑: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