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药网移动版

网站首页 > 中药大全 > 其他 >

杜茎山

【标题】
杜茎山
【拼音】
  Dù Jīnɡ Shān
【拉丁文】
  Maesa japonica (Thunb)Moritzi·[Doraena japonica Thunb.]
【异名】
  土恒山、踏天桥、水麻叶、山茄子、胡椒树、金砂根、白茅茶、白花茶、野胡椒、山桂花、水光钟
【性味】
  苦;性寒
【功效】
  祛风邪;解疫毒;消肿胀。主热性传染病;寒热发歇不定;身疼;烦躁;口渴;水肿;跌打肿痛;外伤出血
【药用】
  为紫金牛科植物杜茎山的根或茎叶。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外用:适量,煎水洗或捣敷。
【形态】
  灌木,高1-3m。直立,有时外倾或攀援;小枝具细条纹,疏生皮孔。叶互生;叶柄长5-13mm;叶片革质,有时较薄,椭圆形至披针状椭圆形,或倒卵形至长圆状倒卵形,一般长约10cm,宽约3cm,朱端渐尖、急尖或钝,有时尾状渐尖,基部楔形、钝或圆形,几全缘或中部以上具疏锯齿,或除基部外均具疏细齿;背面中脉明显,隆起,侧脉5-8对,不甚明显,尾端直达齿尖。总状花序或圆锥花序,单1或2-3个腋生,长1-3cm,仅近基部具少数分枝;苞片卵形,长不到1mm;花梗长2-3mm,无毛或被极疏的微柔毛;小苞片广卵形或肾形,紧贴花萼基部,具疏细缘毛或腺点;花喜长约2mm,萼片长约1mm,卵形至近半圆形,具明显的脉状腺条纹,裂片长为管的1/3或更短,卵形或肾形,边缘略具细齿;雄蕊着生于花冠中部略上,内藏;花丝与花药等长,花药卵形,背部具腺点;柱头分裂。果球形,直径4-5mm,肉质,具脉状腺条纹,宿存萼包果先端,常冠宿存花柱。花期1-3月,果期10月或翌年5月。
【生态环境】
  生于海拔300-2000m的山坡或石灰山灌丛或疏林下。
【产地】
  分布于西南及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等地。
【品种考证】
  出自《本草图经》。
  《本草图经》:杜茎山,生宜州,其苗高四五尺,叶似苦荬菜,秋有花,紫色,实枸杞子大而白。
【显微特征】
  叶横切面:上下表皮细胞扁方形,外壁角质化,偶见单细胞非腺毛。栅栏组织2列细胞,通过中脉,中脉下表皮内侧有厚角组织;中脉维管束周韧型,外侧围绕纤维束,薄壁组织中散在分泌腔。叶肉及薄壁细胞可见草酸钙簇晶及黄棕色内含物。
【化学成分】
  果实中含杜茎山醌(maesaquinone)[1]。
【采收加工】
  全年均可采,洗净,切段晒干或鲜用。
【参考文献】
  1.《本草图经》:主温瘴寒热发歇不定,烦渴,头疼,心躁。取其叶捣烂,以新酒浸,绞汁服之,吐出恶涎甚效。
  2.《湖南药物志》:祛风寒,消肿胀。治腰痛,感冒头痛,眼目晕眩。
(责任编辑:Doctor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