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药网移动版

网站首页 > 中药大全 > 清热药 > 清热解毒药 >

大青叶《青阳客栈》

【标题】
大青叶《青阳客栈》 
【名称】
大青叶 
【英文】
  Indigowoad Leaf 
【拉丁文】
  Folium Isatidis 
【异名】
  大青(《本草经集注》),蓝叶(《本草正》),蓝菜(柴裔《食鉴本草》),蓝靛叶,板蓝根叶。 
【性味归经】
  味苦,性寒。归心、胃、肝、肺经。 
【功效】
  清热解毒,凉血消斑。 
【药用】
  为十字花科植物菘蓝Isatis indigotica Fort. 的干燥叶。 
【应用】
  1 用于热入营血,温毒发斑。本品苦寒,善解心胃二经实火热毒,咸寒入血分,又能凉血消斑,故可用治热入营血,心胃毒盛,气血两燔,温毒发斑等证,常与栀子等同用。本品还可用治风热表证,温病初起,发热头痛,口渴咽痛等症,常与金银花、连翘、牛蒡子等 药同用。
  2 用于喉痹口疮,丹毒痈肿。本品苦寒,既清心胃二经实火,又善解瘟疫时毒,有解毒利咽之效。用治心胃火盛,瘟毒上攻,发热头痛,痄腮喉痹,咽喉肿痛,口舌生疮谐症,常以鲜品捣汁内服,或配入玄参、山豆根、黄连等复方使用;用治丹毒痈肿等症,可用鲜品捣烂外敷,或与蒲公英、紫花地丁、蚤休等药同煎内服。 
【注意】
  脾胃虚寒者禁服。 
【用法用量】
  10.00 - 15.00 g 
【形态】
  参见“板蓝根”条。 
【产地】
  主产于河北、江苏、安徽、河南等地,销全国各地。 
【品种考证】
  大青之名首见于《别录》;①陶弘景:“大青,《本经》又无,今出东境及近道,长尺许,紫茎。” ②《唐本草》:“大青,用叶兼茎,不独用茎也。”③《本草图经》:“大青,春生,青紫茎,似石竹苗叶,花红紫色,似马蓼,亦似芫花,根黄。古方治伤寒、黄汗、黄疸等有大青汤,又治伤寒头身强、腰脊痛葛根汤亦用大青,大抵时疾药多用之。”李时珍曰:"处处有之。高二三尺,茎圆。叶长三四寸,面青背淡,对节而生。八月开小花,红色成簇。结青实大如椒颗,九月色赤。"所述特征及《纲目》附图形态与马鞭草科路边胄Clerodendrum cyrtophyllumTurcz.一致,可见古代本草所载大青叶原植物不是菘蓝。《新修本草》在"蓝"条中记载:"菘蓝,其汁抨为淀。"应是指本品而言。目前商品药材,因产地不同,种类各异。除菘蓝、马蓝外,还有蓼科植物蓼蓝 Polygonum tinctorium Ait.、豆科植物木蓝 Indigofera tinctoria L.。《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95版规定菘蓝叶为大青叶药材的正品。 
【化学成分】
  菘蓝叶含色氨酸、靛红烷B(Isatan B)、葡萄糖芸苔素(Glucobrassicin)、新葡萄糖芸苔素(Neoglucobrassicin)、葡萄糖芸苔素-1-磺酸盐(Glucobrassicin-1-sulfonate)。又含靛蓝(Indigotin)。 
【药理作用】
  1 抗病原微生物作用:大青叶煎剂体外试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甲型链球菌、脑膜炎双球菌、肺炎链球菌、卡他球菌、伤寒杆菌、大 肠杆菌、流感杆菌、白喉杆菌及痢疾杆菌有一定抑制作用;大青叶对乙型脑炎病毒、腮腺炎病毒、流感病毒等也有抑制作用。此外大青叶有杀灭钩端螺旋体的作用。
  2 抗内毒素作用:体内外实验表明大青叶有抗大肠杆菌O111B4内毒素作用。
  3 靛玉红对小鼠白血病L7212的抑制率较高。 
【采收加工】
  常年可采叶3次:第一次在6月中旬,第二次于7月下旬,采后再施肥;第三次于9~10月采收。北方一般于7月上旬和10月下旬分两次采收。 晒干。 
【炮制】
  《伤寒总病论》:“去根、茎。”《本草正》:“捣汁。”《握灵本草》:“阴干用。”现行,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及枯叶,抢水洗净,晾至半干,及时切段(15mm),干燥,筛去灰屑。
  贮干燥容器内,密闭,置通风干燥处,防霉。 
【附方】
  1.预防流行性感冒 大青叶、贯众各500g。混合,加水5000ml,煎成2000ml。成人每次100ml,日服 3~4次,小儿酌减,连服5d。(《全国中草药汇编》)
  2.治流行性感冒 大青叶、板蓝根各30g,薄荷6g。煎水,当茶饮。
  3.治慢性支气管炎 大青叶500g,猪胆(汁)10个,制南星120g。将大青叶、制南星二味烘焦研末,猪胆汁煮沸浓缩,入药末合匀,加炼蜜少许为丸,如梧桐子大。日服3次,每次6g,温开水送下,10d为1疗程。
  4.治咽炎,急性扁桃体炎,腮腺炎 大青叶、鱼腥草、玄参各30g。水煎,分3次服。(2~4方出自《湖北中草药志》)
  5.治无黄疸型肝炎 大青叶60g,丹参30g,大枣10枚。水煎服。(《山东中草药手册》)
  6.治唇边生疮,经年不瘥 取八月蓝叶十斤,绞取汁,洗之。(《圣惠方》)
  7.治小儿血痢,烦躁,并治蛊毒痢,赤痢 取蓝青汁,量大小分减服之。(《普济方》)
  8.治天泡疮 生地、升麻、山栀、蓝叶、大黄各一两。锉碎,用猪油八两,文火煎变色,去渣,涂患处。(《外科证治全书》) 
【参考文献】
  《名医别录》:味苦,大寒,无毒。主治时气头痛,大热,口疮。
  《药性论》:臣,味甘。能去大热,治温疫寒热。
  《日华子本草》:治热毒风,心烦闷,渴疾口干,小儿鼻热疾,疯疹天行热疾及金石药毒,兼涂医肿毒。
  《本草图经》:古方治伤寒黄汗,黄疸等,有大青汤。又治伤寒头身强,腰脊痛,葛根汤内亦用之。大抵时疾多用之。 (责任编辑:Doctor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