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药网移动版

网站首页 > 医药常识 >

血循环理论的殉道者

血液循环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并付出了很大代价。
  古希腊的埃拉西斯特拉特(公元前310~250年)观察了动物和人的动脉与静脉的分布,甚至注意到小血管的状态。他是描述心脏内瓣膜结构的第一人,但是他对血流经过的路线描述基本是错误的,例如,他认为吸进肺里的气体也进入心脏,静脉血经过微小的孔道进入动脉。
  在古罗马时代,盖仑发表了《论解剖标本》来自《论动脉与静脉解剖》等著作。其主要依据来自动物解剖的资料,却牵强附会于人体结构上。盖仑认为,心脏左右腔之间有看不见的筛孔,血液穿过这些小孔,从心脏右侧到心脏左侧,再流经肺部。血源于肝脏,并在血管中如潮水一般,缓慢地往复流动,逐渐被身体吸收。这个理论影响西方医学长达1000多年。
  阿拉伯医学家纳菲斯(1210~1288年)研究解剖,并著有《评阿维森纳的解剖学》。他在书中否定了盖仑的上述理论,也否定了心隔间有孔的说法。他认为,血液从右心腔经过动脉流入肺脏,再从肺汇集成静脉流经左心腔。他的认识接近于现代对肺循环的认识,但当时并未引起医学界的重视。
  1543年,比利时医生安德烈·维萨里在他28岁时完成了《人体的构造》,用实证方法否定了盖仑的学说。他遭到同行嫉妒,宗教裁判所判他死罪。因国王说情,改判去耶路撒冷朝圣,一去再无音讯。
  西班牙医生米凯尔·塞尔维特与柯伦波同时提出了肺循环的概念。1553年,塞尔维特在他的《基督教之复兴》一书中做了详细表述:血从右心腔流入肺,又从肺流入左心腔。他的肺循环发现比纳菲斯晚了近200多年。他的许多观点惹怒了教廷。1553年10月27日,他在日内瓦遭受火刑,终年42岁。
  英国哲罗姆·法布里修斯于1574年发现了静脉瓣,1603年发表《论静脉瓣》。但是他未认识到这些瓣的功能,认为瓣只是减缓了血流速度,有利组织吸收血中养料。他的发现为哈维的血循环学说提供了依据。
  英国威廉·哈维是法布里修斯的学生。他发现,左心腔的血液从心脏里挤出,沿着主动脉和各分支动脉流到全身,又循着静脉回到右心腔,瓣膜起到防止血液倒流的作用。他计算了血液流量,否定了盖仑关于血液来自肝的观点。1616年他公布了血循环学说,1628年出版了《心血运动论》。然而,哈维对从动脉和静脉之间血如何过渡仍不清楚。哈维也遭到社会各界的攻击,由于他是国王的御医,才免遭横祸。
  意大利的马尔皮基于1661年在显微镜下看到青蛙肺部动、静脉之间有网络状的细血管,血从小动脉流经细血管,再汇入小静脉。该发现完善了哈维的血循环理论,现代血循环理论从此建立起来 (责任编辑:Doctor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