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药网移动版

网站首页 > 中药大全 > 理气药 >

甘松《青阳客栈》

【标题】
甘松《青阳客栈》
【名称】
甘松
【拉丁文】
  Radix et Rhizoma Nardostachycis
【异名】
  甘松香(《本草拾遗》),香松(《中药志》)。
【性味归经】
  味辛、甘,性温。归脾、胃经。
【功效】
  理气止痛,醒脾健胃。
【药用】
  为败酱科植物甘松 Nardostachys chinensis Batal. 和宽叶甘松 Nardostachys jatamansi (D. Don)DC. [Patrinia jatamansi D. Don;N. grandiflora DC.] 的根和根茎。
【应用】
  用于脾胃气滞,脘腹胀痛。甘松辛温气香,擅行脾胃气滞,故治脘腹胀痛,每与山柰相须而用,益增理气止痛之效,若因寒而气滞胀痛者,可配入干姜等温中之药,以散寒止痛,若脾虚运化不行而胀满者,可配党参、白术、木香等,以消补兼行,醒脾健胃。现有用本品治冠心病心绞痛者,常与郁金、片姜黄、降香等同用,以理气活血止痛。
  用于牙痛。甘松有良好的止痛作用,治龋齿作痛,可单味泡汤含漱。若用本品与白芷、细辛、石膏、食盐(煅)等,同研细末,早晚擦牙,不独固齿,兼去口中气味,如《验方新编》固齿方。
  用于脚气。甘松辛温性燥而去湿,用治脚气病足膝浮肿者,可与荷叶心、藁本煎汤外洗,以“收湿拔毒”,如《普济方》甘松汤。
【注意】
  气虚血热者慎服。
【用法用量】
  3.00 - 6.00 g
【形态】
  1.甘松
  多年生草本,高20~35cm。全株有强烈松脂样香气。基生叶较少而疏生,通常每丛6~9片,叶片窄线状倒披针形或倒长披针形,长6~20cm,宽4~10mm,先端钝圆,中部以下渐窄略成叶柄状,基部稍扩展成鞘,全缘,上面绿色,下面淡绿色;主脉三出。聚伞花序呈紧密圆头状;总苞2片,长卵形;小苞片2,甚小;花萼5裂,齿极小;花粉红色;花冠筒状,先端5裂,基部偏突;雄蕊4,伸出花冠;子房下位,花柱细长,伸出花冠外,柱头漏斗状。瘦果倒卵形,长约3mm,萼宿存。花期8月。
  生于海拔3500~4500m的高山草原地带。分布于甘肃、青海、四川、云南西北部。
  2.宽叶甘松 又名:匙叶甘松(《中国高等植物图鉴》)。
  本种与甘松的区别在于:根茎密被叶鞘纤维;丛生叶长匙形或线状倒披针形,长达25cm,宽达2.5cm,基部渐窄而为叶柄。茎生叶下部的椭圆形至倒卵形,基部下延成叶柄,上部的叶无柄。花后花厅主轴和侧轴多数不明显伸长。果实被毛。花期6~8月。
  生于3000m以上的高山草原地带或疏林中。分布于四川、云南、西藏等地。
【产地】
  主产于四川阿坝藏族自治州。此外,青海、甘肃、西藏亦产。销全国,并出口。
【品种考证】
  本品始载于《本草拾遗》,云:“丛生,叶细,出凉州。”《本草图经》载:“甘松香出姑臧,今黔、蜀州郡及辽州亦有之。丛生山野,叶细如茅草,根极繁密,八月采。”凉州、姑臧均今甘肃武威一带。(《纲目》云:“产于川西松州(今四川阿坝藏族自治州松潘),味甘,故名。”按以上形态、习性及产地记述,与今市售甘松基本相符。
【药理作用】
  1 中枢抑制作用 甘松香对青蛙、家兔和小白鼠有与缬草相似的镇静作用。宽叶甘松的挥发性物质也有相似的镇静作用,并且有一定的安定作用。甘松有机溶媒提取物对小鼠、大鼠、猫口服或腹腔注射,可引起镇静、升压,以乙醇提取物效力较高。缬草萜酮对多种动物也有镇静作用。
  2 解痉作用 甘松醇提物对离体小肠、大肠、子宫、支气管等平滑肌器官、均有拮抗组胺、5-羟色胺及乙酰胆碱的作用;还能拮抗氮化钡引起的痉挛,故对平滑肌尚有直接作用。在给小鼠喷射组胺的前后,应用宽叶甘松可使支气管扩张。
  3 抗心律失常作用 静脉注射甘松醇提物0.5~2g/kg对氯化钡诱发的大鼠心律失常及氯仿—肾上腺素诱发的家兔心律失常均有拮抗作用,并能延长家免离体心房的不应期。给神经性缺血型心律失常家兔静脉注射甘松水提醇沉液1g/kg后,可使室性早搏显著减少。
  4 抗心肌缺血作用 家兔静脉注射甘松2g/kg,可使心率显著减慢,并对静脉注射垂体后叶素所致的急性心肌缺血有显著保护作用;并能显著增强小鼠常压耐缺氧能力。
  5 其他作用 甘松新酮给高血压大鼠口服后,有降压作用、缬草萜酮也有轻度降压作用。挥发油有微弱的抗菌、驱风及解痉作用,对皮肤、粘膜无局部刺激。1:80浓度的甘松在试管内对结核杆菌有抑制作用。
【采收加工】
  春、秋二季果收,以秋季采者为佳。采挖后去净泥沙,不可用水洗,以免损失香气。除去残茎及细根,晒干或阴干。
【炮制】
  《朱氏集验方》:“去土,锉。”《品汇精要》:“水洗去土。”现行,取原药材,除去杂质,筛去灰屑。
  贮干燥容器内,置阴凉干燥处。
【附方】
  1.治神经性胃痛 甘松3g,香附6g,沉香3g。共研细粉,每服1~2g,温水送服,每日3次。(《现代实用中药》)
  2.治肾虚齿痛 甘松、硫黄等分为末,泡汤漱之。(《经效济世方》)
  3.治痰眩 半夏曲、天南星各二两,甘松一两,陈橘皮一两半。上为细末,水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生姜汤下,食后。(《鸡峰普济方》松香丸)
  4.治癔病,神经衰弱,肠胃痉挛等 甘松18g,广皮4.5g。水500ml,浸于沸水内3h。(每半小时煮沸1次)。分12次服,日服6次。(江西《中草药学》)
  5.治疔 甘松、山柰各五钱,雄黄(研细)一钱,麝香一分。酒水各半,先煎甘松、山柰,煎好滤清,调雄黄、麝香服。(《疡医大全》)
【药论】
  1.论甘松醒脾健胃之功 ①李时珍:“甘松芳香,能开脾郁,少加入脾胃药中,甚醒脾气。”(《纲目》) ②倪朱谟:“甘松,醒脾畅胃之药也。《开宝》方主心腹卒痛,散满下气,皆取温香行散之意,其气芳香,入脾胃药中,大有扶脾顺气,开胃消食之功。入八珍散、三合粉中,治老人脾虚不食,久泻虚脱。温而不热,香而不燥,甘而不滞,至和至美,脾之阳分用药也。”(《本草汇言》)
  2 .论甘松与山柰性能的区别 黄宫绣:“此虽有类山柰,但山柰气多辛窜,此则甘多于辛,故书载能入脾开郁也。”(《本草求真》)
  3 .论甘松通经络,治霍乱转筋 张山雷:“甘松,近东瀛医家谓此药善通经络,专治转筋,为霍乱转筋必需之药。颐自定霍乱药酒方,用伊打和酒精,浸取浓汁,合姜、附、萸、连诸味,治真寒霍乱、转筋入腹危急重症,极有捷效,知此物温运,活络通经无出其右。此固向来治药物学者之所未知者也。”(《本草正义》)
【录自】
  《青阳客栈》  (责任编辑:Doctor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