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榆《青阳客栈》(3)
时间:2017-06-26 04:36 来源:未知 作者:Doctor001 点击:次
《本草图经》:古者断下者多用之。 《本草衍义》:性沉寒入下焦,热血痢则可用。若虚寒人及水泻白痢,即未可轻使。 《药类法象》:主妇人产乳,七伤带下。治月经不止,血崩之病。除恶血,止疼痛。治肠风泄血,小儿疳痢。疗诸疮,止脓血。 《药性赋》:味苦、甘、酸,性微寒,无毒。沉也,阴也。其用有二:主下部积热之血痢,止下焦不禁之月经。 《汤液本草》:气微寒,味甘、酸。苦而酸,气味俱厚,阴也。 《本草》云:主妇人乳产,七伤,带下,月水不止,血崩之疾。除恶血,止疼痛,肠风泄血。 《象》云:治小儿疳痢。性沉寒,入下焦,治热血痢。去芦。 《心》云:去下焦之血,肠风下血及泻痢下血,须用之。 《珍》云:阳中微阴,治下部血。 《本草发挥》:洁古云:性寒味苦。气味俱薄,体沉而降,阴中阳也。专治下焦血。 《本草纲目》:地榆除下焦热,治大小便血证。止血取上截片炒用。其梢则能行血,不可不知。 汁酿酒治风痹,补脑。捣汁涂虎犬蛇虫伤。 《本草经疏》:地榆禀地中阴气,而兼得乎天之微阳,故味苦甘酸,气则微寒而无毒。气薄味厚,沉而降,阴也。入足厥阴、少阴,手足阳明经。妇人乳痓痛者,厥阴肝经有热,以致血分热壅所致也。七情伤于带脉,故带下也。五漏者,阳明大肠湿热伤血病也。血热则肿而作痛。恶肉者,亦血热极则瘀,故肿而成恶肉也。伤则出血,血出必发热而作痛,金疮是也。脓血不止,皆血热所致。诸瘘恶疮,莫不由血热所生。苦寒能凉血泄热,热散则血活肿消,故并主如上诸疾也。性行而带补,味兼甘酸,故补绝伤及产后内塞也。消酒,除渴,明目,止纯血痢、疳痢极效,治肠风者,皆善祛湿热之功也。沉寒入下焦,故多主下部湿热诸病。 简误:地榆性寒而下行。凡脾胃虚寒作泄,白痢久而胃弱,胎产虚寒泄泻,血崩脾虚作泄,法并禁服。 《本草蒙筌》:味苦、甘、酸,气微寒,气味俱薄。阴中阳也。无毒。恶麦门冬,宜人头发。虽理血病,惟治下焦。止妇人带下崩中,及月经不断;却小儿疳热泻痢,致积瘀时行。止痔瘘来红,禁肠风下血。散乳痓,愈金疮。因性沉寒,故诸血热者可用。倘若虚寒水泻冷痢,切宜忌之。 《本草乘雅》:地,坤道也,至柔而动也刚,煮石成糜,足徵刚而动矣。榆从俞,俞者,空中木,若舟楫之利,以济不通,故主脉道壅塞,致营血不能分流经隧,而为带下,五漏,乳产,汗出,种种证形,若乘木之有功也。 《药性解》:地榆,味苦甘酸,性微寒,无毒,入大肠、肝二经。主下部积热之血痢,止下焦不禁之月经。又主金疮,除恶肉。崩中带下得发良。恶麦门冬。 按:地榆沉寒属阴,专入肝肠以理下焦,血症有热者宜之,若虚寒下陷、血衰泄泻者勿用。 《药鉴》:气微寒,味苦甘酸,无毒,沉也,阴也。主下部积热之血痢,止下焦不禁之月水。寒痔瘘来红,疗肠风下血。止妇人带下崩中,却小儿疳热积瘀。 《景岳全书》:味苦微涩,性寒而降。既清且涩,故能止吐血衄血,清火明目,治肠风血痢,及妇人崩漏下血,月经不止,带浊痔漏,产后阴气散失;亦敛盗汗,疗热痞,除恶肉,止疮毒疼痛。凡血热者当用,虚寒者不相宜也。作膏可贴金疮;捣汁可涂虎犬蛇虫伤毒,饮之亦可。 《本草备要》:涩,止血。 苦酸微寒,性沉而涩。《本草》未尝言涩,然能收汗止血,皆酸敛之功也。入下焦,除血热,治吐衄崩中,血虚禁用。肠风、血鲜者为肠风,随感而见也,血瘀者为脏毒,积久而发也。粪前为近血,出肠胃,粪后为远血,出肺肝。血痢。苏颂曰:古方断下多用之。寇宗奭曰:虚寒泻痢及初起者忌用。梢皮行血。得发良,恶麦冬。 《本经逢原》:地榆入足厥阴,兼行手足阳明,体沉而降,善入下焦理血。《本经》主乳产痉痛七伤,带下五漏者,是指去血过多,肝风内生之象。又云止汗止痛,除恶肉,疗金疮者,以其能和血也。若气虚下陷而崩带,及久痢脓血,瘀晦不鲜者,又为切禁。性能伤胃,误服多致口噤不食。又诸疮痛者加地榆,痒者加黄芩,以其能散血热也。烧灰,香油调敷火烫,乃借火气引散血中之火毒耳。梢专行血,不可混用。 《本草崇原》:地榆,一名玉豉,其臭兼酸,其色则赭,故《别录》又名酸赭,盖禀厥阴木火之气,能资肝脏之血也。主治妇人产乳病痓者,谓产后乳子,血虚中风而病痓。地榆益肝藏之血,故可治也。七伤者,食伤,忧伤,饥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荣卫气伤,内有干血,身皮甲错,两目黯黑也。地榆得先春之气,故能养五脏而治七伤。带下五漏者,带漏五色,或如青泥,或如红津,或如白涕,或如黄瓜,或如黑衃血也。止痛者,止妇人九痛,一阴中痛,二阴中淋痛,三小便痛,四寒冷痛,五月经来时腹痛,六气满来时足痛,七汗出阴中如虫啮痛,八胁下皮肤痛,九腰痛。地榆得木火之气,能散带漏下之瘀,而解阴凝之痛也。止汗者,止产后血虚汗出也。除恶肉,疗金疮者,生阳气盛,则恶肉自除,血气调和,则金疮可疗。 《本草求真》:[批]清下焦血热血崩。 地榆专入肝、肠胃。苦酸微寒,性沉而涩。诸书皆言因其苦寒,则能入于下焦血分除热,俾热悉从下解。又言性沉而涩,凡人症患吐衄崩中,肠风血痢等症,肠风下血,清而色鲜,四射如溅,乃风性使然。《素问》所谓久风入中,则为肠风飧泄是也。若肛门射血如线,或点滴不已者,乃五痔之血耳。得此则能涩血不解。按此不无两歧,讵知其热不除,则血不止,其热既清,则血自安,且其性主收敛,既能清降,又能收涩,则清不虑其过泄,涩亦不虑其或滞,实为解热止血药也。但血热者当用,虚寒者不宜用。久病者宜用,初起者不宜用。作膏可贴金疮,捣汁可涂虎犬蛇虫伤毒,饮之亦可。 《得配本草》:得发良。恶麦冬,伏丹砂、雄黄、硫黄。 苦、微酸,涩,微寒。入手阳明。足厥阴经。专理下焦血分,除下焦湿热,治吐衄崩中,肠风血痢脓血,诸瘘疮疡恶肉,虎犬蛇虫伤毒,及产后阴气散失,亦敛盗汗。 得犀角,治热痢。心热下血。配黄芩,治疮痒;火盛则痛,火微则痒。配苍术,治肠风痛痒不止。佐砂仁、甘草,治下血腹痛。 (责任编辑: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