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药网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社会关注 >

寨卡病毒会成为下一个登革热吗?(2)

时间:2016-02-23 16:28来源:南方日报 作者:Doctor001 点击:
陈晓光教授介绍,隐性感染者只要体内有病毒,被蚊虫叮咬后,同样具有传染性。登革病毒血症(血液中能检测到病毒)的时间大约为1周,也就是说,这一时间被蚊虫叮咬,都可能造成传播。 但寨卡病毒这方面的数据比较有


  陈晓光教授介绍,隐性感染者只要体内有病毒,被蚊虫叮咬后,同样具有传染性。登革病毒血症(血液中能检测到病毒)的时间大约为1周,也就是说,这一时间被蚊虫叮咬,都可能造成传播。

  但寨卡病毒这方面的数据比较有限。科学家发现,寨卡病毒在人的体液、唾液、精液里都比较容易出现,加上已经发现寨卡病毒能通过性传播,寨卡病毒的隐性感染者,或许会成为一个更大的问题。2月16日,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发布的资料显示,广东省首例输入寨卡病毒感染病例,接受隔离治疗4天后,体温恢复正常,病情好转,血液中已检测不到病毒,但在尿液和唾液中仍发现病毒核酸呈阳性。官方资料显示,寨卡病毒病的潜伏期目前尚不清楚,有限资料提示可能为3~12天,患者的传染期也尚不清楚,有研究表明患者早期产生病毒血症,并具备传染性。

  如何防控隐性感染者?让所有人去做病毒检测,显然不现实。陈晓光教授认为,对公众来说,更有实际意义的指南,一是不要去寨卡病毒病流行地区,不得不去时,要做好防蚊措施。二是如果在当地被蚊虫叮咬过,回来时要主动去检查,出现症状时更应该如此。“关键还是要多做科普宣传和教育。”

  广东省疾控中心首席专家何剑峰透露,广东首例输入性寨卡病毒患者此前在委内瑞拉工作,虽居住在寨卡病毒流行区,此前却并不知情,也未能主动申报。目前大陆两名输入性病例,均是由广东口岸检疫部门发现的。

  广东省疾控中心副主任宋铁表示,广东与南美地区交流较为频繁,不少广东人都在南美寨卡病毒流行区居住、经商、务工等。由于南美地区的官方语言主要为西班牙语、葡萄牙语等,而大多数务工人群文化水平不是很高,往往与当地语言不通,也看不懂相关的疫情提示,具有相当的潜在风险。因此,他提醒,如果有亲友在南美疫情流行地区,国内亲友应主动告知其相关疫情知识,提醒注意防护。

  防蚊灭蚊是重中之重

  预防寨卡病毒流行,目前最有效的方法仍然是控制传播媒介——蚊子。

  陈晓光教授说,经过登革热大流行的“洗礼”,广东地区已经有了一套比较完善的蚊媒防控措施和经验。当然,也有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改进。比如如何利用现代生物、电子和互联网技术,敏感特异实时地监测蚊媒密度;除了化学杀虫剂外,如果利用更加绿色环保的杀虫剂等。陈晓光介绍,他们团队预判到虫媒传染病将越来越严重,实验室也正在研发相关产品,“没想到来得这么快”。据悉,目前在蚊媒监测方面,使用的主要方法还是比较原始的人工方法,费时费力且不够敏感特异。陈晓光实验室正在研究利用互联网监测技术,用电子探头及时检测进入诱捕器内的蚊子,实时监测蚊媒密度。另外,其实验室也在研究专门针对蚊子的生物杀虫剂,以实现对媒介蚊虫的“精准消杀”。

  科学家们也正在寻找更多方法对付蚊虫,包括基因技术。最著名的案例是英国Oxitec公司改良的“转基因蚊子”,这种带有“显性致死基因”的雄蚊,必须依赖一种只有在实验室才能提供的膳食营养剂存活。与雌蚊交配后,产生的后代因缺乏这种膳食营养剂,在成年之前就会死亡。2012年巴西登革热就是靠Oxitec公司的转基因蚊子降低了90%以上的伊蚊总数,最终控制了疫情。

  而广州的科学家们寻求的是另一种方法。2015年3月,中山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热带病虫媒控制联合研究中心奚志勇教授团队,在南沙区沙仔岛陆续释放数以十万计的“绝育”蚊子,即携带新型沃尔巴克氏体的白纹伊蚊雄蚊。这是沃尔巴克氏体技术控制蚊媒及阻断登革热项目在国内的第一次田间试验。“绝育”雄蚊与雌蚊产生的卵将无法发育。项目组相关负责人、中山大学郑小英副教授告诉南方日报记者,第一个试点并未在沙仔岛全岛投放,在投放区域的种群压制效果已经超过了90%。“绝育”蚊子是否有可能进入城区投放?郑小英表示,暂时还没有相关计划。

  而奚志勇教授去年底在一次研讨会上曾透露,南沙区沙仔岛的首个试验效果很好,已初步选定广州第二个小岛作为蚊媒释放试点,预计今年3月份,就将释放“绝育”雄蚊。第二个试点顺利完成后,该项目将进入产业化阶段。

  寨卡病毒暴发后,也有媒体猜测与高科技灭蚊存在关联,甚至有声音直指寨卡病毒的暴发,是因为巴西利用转基因技术防制埃及伊蚊的项目。对此,陈晓光教授认为,这纯属无端猜测,没有任何科学证据。“就像一个人早上喝了杯酸奶,中午拉了肚子,不能说拉肚子就是酸奶导致。两者是平行关系,有没有必然联系,需要科学证据。目前还没有任何站得住脚的证据证明这一点。”

  针对转基因蚊子的争议,奚志勇教授近日回应媒体时表示,沃尔巴克氏体蚊子的基因是完整的,对于自然环境和其他生物包括人也是安全的。不过他也表示,要把这种方法用于其他地方控制寨卡病毒,还需要更多领域的研究。

  陈晓光则认为,人类在千方百计灭绝蚊子,蚊子也在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期待一种措施就能彻底地控制蚊子甚至消灭蚊子,不说是痴人说梦也至少是非常困难的,需要多种方法并举。他所在的实验室,正在从事一项从白纹伊蚊中分离雄性决定因子的研究,未来一旦成功,可能让蚊子“只生男不生女”。

  “目前国内外对蚊媒的控制策略都是物理防制、化学防制和生物防制等多重并举的综合防制,其中最重要的是广泛发动群众,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从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每一个社区做起,消灭蚊虫孳生地,这是最行之有效的防控蚊媒传染病的措施。”

  早期产检就能发现“小头婴”

  寨卡病毒之所以引起全世界关注,跟可能引发新生儿小头症有关。

  小头症是婴儿在子宫或婴儿期大脑发育异常导致婴儿头部出现非正常变小的一种罕见病。患有小头症的婴儿和儿童通常会在生长过程中出现大脑发育困难。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去年底巴西境内已经发现近4000例疑似小头症病例,相比2010年增加了30多倍。虽然有机构认为,这一统计的标准过于宽泛,数据有水分。但最新的证据表明,巴西新生儿小头症等新生儿畸形可能与怀孕期间感染了寨卡病毒相关。研究者已经从流产的胎儿病理标本中监测到寨卡病毒,并且这种病毒也在小头畸形的婴儿中被检测到。 (责任编辑:Doctor001)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