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药网移动版

网站首页 > 中药大全 > 补虚药 > 补阳药 >

鹿茸《青阳客栈》(2)


  马鹿茸:又名马茸、草茸、赤鹿茸、八岔鹿茸、青毛茸、青毛鹿茸。为动物马鹿雄鹿的幼角。主产于吉林、辽宁、黑龙江、内蒙古及新疆等地。产东北的称“东马茸”,又名“关马茸”,品质较优。产西北的称“西马茸”,品质较次。
  关鹿茸:又名东鹿茸。习指产于长白山一带者。品质较佳。
  西鹿茸:产于西北者。品质较次。
  嫩鹿茸:习指质嫩柔软者。质佳。
  锯茸:为锯下的雄鹿幼角。幼小雄鹿从第三年开始锯茸。每年可采收一二次。第一次在清明后45~50天采收,习称“头茬茸”。第二次在立秋前后采收,称“二茬茸”。
  砍茸:为连同脑盖骨一起砍下的鹿茸。
  初生茸:又名初生茸角。为圆柱形或圆锥形的无分岔的幼小鹿茸。
  大挺:习称鹿茸的主干为“大挺”。
  二杠茸:习称具有一个侧枝的花鹿茸为“二杠茸”。
  单门:习称具有一个侧枝的马鹿茸为“单门”。
  莲花茸:习称具有二个侧枝的马鹿茸为“莲花茸”。
  三岔茸:习称具有2个侧枝的花鹿茸和具有3个侧枝的马鹿茸为“三岔茸”。
  四岔茸:习称具有4个侧枝的马鹿茸为“四岔茸”。
  以上均以粗壮饱满、质嫩油润者为佳。
  鹿茸片:为原药燎去茸毛,刮净,内灌热酒,置火上烘烤至软,或置笼内蒸透,切片,压平晒干者。
  黄茸片:为花鹿茸加工而成的鹿茸片。
  青茸片:为马鹿茸加工而成的鹿茸片。
  鹿茸血片:又名血茸片、血片。为鹿茸顶尖部分按照鹿茸片之加工方法,切片制成者。质嫩,油润如脂,色如蜜蜡,品质最优。
  鹿茸粉片:为鹿茸根底部分按照鹿茸片之加工方法切片制成者。质老,油润较差,色白,品质较次。
  鹿茸粉:将干燥的鹿茸片碾成细末即成。
  除上述梅花鹿和马鹿外,下列同属动物的雄性幼角也作鹿茸入药,但均属野生,数量少,品质亦次。
  白唇鹿茸(又名岩茸):为动物白唇鹿C. albirostris Przewalski的幼角。主产于西藏、云南、青海、四川。
  水鹿茸(又名春茸):为动物水鹿C. unicolor Kerr的幼角。主产于四川、云南、广东、台湾等地。
  白鹿茸(又名草茸):为动物白鹿C. macneilli Lydekker的幼角。主产于四川西部。
【化学成分】
  东北产的上、中、下三等鹿茸,顺次含水分12.91% ,11. 01%,10.82% ;有机物60.44%,51.85%,49.07% ;水溶性浸出物12%,8. 77% ,7.02% ;醇溶性浸出物2.31% ,1.08% ,0.89% ;醚溶性浸出物1.16% ,0.64% ,0.61 % ;灰分26.65% , 37.79%, 40. 11% 。灰分中含钙、磷。镁等;水层出物中含多量胶质。一说尚含极少量的卵胞激素“雌酮”(Oestrone)。含脑素(ceramide)约1.25%,并含少量雌酮(oestrone)、 PGE2等多种前列腺素、多种氨基酸,以及骨质、骨胶、脂类、蛋白质等。鹿茸提取物还含有游离胆甾醇、神经酰胺磷脂类(卵磷脂和溶血卵磷脂、鞘磷脂)、糖脂类。另从鹿茸中提得酸性粘多糖,其中含有氨基半乳糖和糖醛酸。鹿茸尚含多胺类化合物,如腐胺、尸胺和精胺,这是一类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氨基和亚氨基的长链脂肪族化合物,具有刺激RNA和蛋白质合成的作用。
【理化鉴别】
  1、花鹿茸
  ①、锯茸:全体呈圆拄形,多具1~2分枝。具1分枝者,习称“二杠”,其主枝习称“大挺”,挺高14~20厘米,锯口直径约3 厘米,离锯口约3厘米处分枝,分枝长10~15厘米,直径较主枝略细。外皮红棕色或棕色,多光润,表面布有红黄色或棕黄色致密的茸毛,上端较密,下部较稀,分岔间具一条灰色筋脉,皮茸紧贴。体轻,锯口洁白,有细蜂窝,外围无骨质。气微腥,味微威。具2分枝者,习称“三岔”,大挺长24~30厘米,直径较细,多不圆,略呈弯弓形,微向后偏,先端略尖,下部多有纵棱线(称“起筋”)及突起的疙瘩(称“骨豆”或“钉”),皮红黄色,毛稀而较粗。二茬茸和头茬茸相似,但挺长而不圆,或下粗上细,下部有纵棱筋,毛较粗糙,体较重,无腥气。
  ②砍茸:即带有脑骨的茸,亦分二杠、三岔等规格,与锯茸同。脑骨前端平齐,后端有一对弧形的骨,习称“虎牙”。脑骨洁白无残肉,外附脑皮,皮上密生茸毛。
  花鹿茸均以粗大、挺圆、顶端丰满、质嫩、毛细、皮色红棕、油润光亮者为佳。挺细瘦、下部起筋、毛粗糙、体重者质次。
  2、马鹿茸:
  形状比花鹿茸粗大,分枝亦较多,侧枝一个者习称 “单门”,二个称“莲花”,三个称“三岔”,四个称“四岔”,或更多。其中以莲花、三岔、四岔为主。东北产的单门,大挺长28~27厘米,直径3厘米许。皮灰黑色,毛青灰色或灰黄色,细而光亮,质嫩,断面外皮较厚,灰黑色,中央米黄色,有较细的蜂窝眼,微有腥气,味微咸,莲花大挺长16~33厘米,下部有棱线,而质不老,断面蜂眼稍大,三岔质较老,皮色深,四岔毛粗而稀,挺下部具棱线及疙瘩,分岔顶端多显露光头,习称“捻头”。砍茸的脑骨较薄,色灰白,毛灰褐色,两茸间距离较花鹿茸为宽。西北产的多为砍茸,长30~100 厘米。挺多不圆,预端圆扁不一,表面有梭,多抽皱干瘪,分岔较长且弯曲。毛灰色或黑灰色而粗长,锯面色较深,上端紫红色,中段以下灰红色,下部灰白色,常见骨质。有腥臭气,味咸。
  马鹿茸均以茸体饱满、体轻、下部无棱线、断面蜂窝状、组织致密、米黄色者为佳。茸体干瘪、毛粗不全、体较重、下部起筋、断面灰红色看质次。茸体大部分毛已脱掉,显灰白色,或下部隆起疙瘩状,内部灰白色,体重已成骨化者不可作鹿茸入药。
  《中华药海》:
  1、初生茸角:呈圆柱形或圆锥形,略弯曲,无分岔,长约15-30厘米,直径约2 厘米,皮红棕色或棕色,密生黄棕色或浅灰色细毛,茸基底部锯口略圆形,黄白色或带血污色,外围显骨质铧。中部呈海绵样孔隙,基部外壁略有骨钉,气微腥,味微咸。 (责任编辑:Doctor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