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机器人勇闯雷神山
时间:2020-02-16 13:43 来源:广州日报 作者:Doctor001 点击:次
科技创新动能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中迸发力量 广州机器人勇闯雷神山 ![]() 南沙信息化防疫系统研发团队组长吴鸿。 ![]() 金域医学工作人员在实验室进行试验。 ![]() 金域医学工作人员驰援武汉。 ![]() 金域医学工作人员在实验室工作。 ![]() 机器人“小逸”上岗。 开篇语 策划统筹/广州日报全媒体编辑中心汤新颖、王晓云 这是一座温暖的城市,众志成城呵护生命。 这是一座硬气的城市,金城汤池迎战疫情。 一个月来,广州——闻令而动,英勇奋战,“静默”之下动力澎湃,从容背后雷霆万钧,务实之外包容温暖…… 一个月来,广州人——钟南山、雷春亮、“高速先锋”、基层民警、社区工作者、28个“护士妈妈”、普通党员……他们“逆行”、坚守、驰援,他们务实、创新、有情有义、敢言敢拼。 从今天起,我们推出广州战疫一月特别报道——“决胜阻击战·广州战绩”,刻画“大考”之下广州人的身影、面孔,记录“大战”之中这座城市的呼吸、律动。一起走进我们的故事,触摸我们的城市,从中感受温暖,从中品读精神,从中见证力量。 战斗还在继续,工作正最吃劲,加油广州!加油广州人! (夏振彬) 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2月1日,继广东医护人员驰援武汉,一队“广州智造”的医用机器人也争分夺秒地奔赴汉口医院、中南医院和雷神山医院。在这里,来自广州的“机甲战士”会师同样来自广州的病毒“侦察兵”——金域医学集团的实验室检测人员团队。而在他们身后,广州科研人员研发出15分钟确诊的试剂盒,为前方部队提供了硬核“武器”。科技群英他乡相逢,共同见证着广州科技逆行者的奋勇担当! 疫情防控战是科技与病毒的短兵相接。这不仅仅是生物医药技术的舞台,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力量也在大展拳脚。这场科技与病毒的较量,也检验着广州创新能力的成色。广州近年来重点培育的IAB、NEM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恰逢其时。一大批源自广州的“黑科技”,在“战疫”中披挂亮剑,让人们前所未有地深切感受到了广州科技厚积薄发的“硬核”实力。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申卉、方晴、龙锟 “看不见”的作战部队 名称:金域医学战“疫”团队 简介:200多名PCR检验员,在全国17个省市区的实验室里,争分夺秒进行新冠病毒核酸检测。 在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前线,有一群人他们离病毒最近,却是无名英雄。他们不出入病房,但防护装备勒在他们身上的印痕一样深。他们战斗在实验室里,争分夺秒,一日三班倒,只为了能早一分钟为患者确诊提供治疗,或者早一分钟让人们解除疑似隔离、解开恐惧担忧。 他们是一群实验室的检测人员。 在武汉雷神山医院,当务之急就是为新冠肺炎患者进行核酸检测工作。这项重任,落在了国内第三方医学检验行业的“老大哥”、总部位于广州的金域医学集团身上。其旗下子公司武汉金域医学检验所负责雷神山医院核酸检测工作。通过优化检测流程和方法,该实验室单日核酸检测能力已超过2500例,可第一时间使雷神山每位患者都能得到及时、准确的核酸检测。 为了打好这场“战疫”,金域医学还派出了最精锐的战斗部队,从广州奔赴武汉,全面支持雷神山医院检验科室的工作。广州金域医学集团实验室技术总监张玲就是其中一人。 自2月12日抵达武汉后,她便与伙伴们开始了从早上8时工作到晚上11时的高强度工作。“实验室的搭建是一项紧迫且庞大的任务。检测人员的召集、检测操作的培训、仪器设备的安装及调试、试剂的采购、检验项目的设置、与样本配送人员的交接流程沟通、实验室系统与医院系统的对接等,牵涉的环节很多。”身兼多职的她“终极”任务始终是,监督保障实验室检验结果的精准、优化检测效率提升,为雷神山快速解决临床诊断以及治疗效果监测所需的检测问题。“我是共产党员,在这种情况下共产党员就应该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冲在疫情的第一线。”张玲说。 金域医学感染性疾病学科负责人刘勇表示,公司集结强大的专家团队,带领实验室不断优化检测流程,目前已将检测效率提高了5倍。“我们实验室24小时不间断,基本实现‘朝取夕至’。”根据检测需要,全集团的日检测样本能力可达到7万人份。 不知疲倦的“铁甲勇士” 名称:小逸(编号B119129) 简介:对口支援武汉汉口医院的机器人,生于2019年末,先锋队种子选手,自信而阳光,擅于观察,工作高效。 小逸,来自广州,是众多驰援武汉队伍当中的一员。在众多科技逆行者当中,小逸仍显得极其另类,他的全名叫机器人小逸(编号B119129)。中山大学智能工程学院依托广东省智能交通系统重点实验室团队与广州赛特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配送机器人系统进行医疗配送机器人的研发和应用产学研研究。正是有了像小逸这样记忆超强、不怕病毒、不知疲倦的好帮手,大大减轻了前线工作人员的负担。 2月1日,包括小逸在内的一支来自广州的医用机器人队伍开拨武汉。在经过12小时的长途跋涉,小逸走进武汉汉口医院。 “那是我到武汉这么多天第一次看到病人的微笑。”负责机器人的工程师王力说。在众多病人中,一位70多岁的老爷爷显得格外有兴趣,不停地感叹:“真是太好了,没想到科技发展得这么快。”而护士们也不停地讨论着 :“这些机器人能帮我们送饭吗?能帮我们送药吗?” (责任编辑: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