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药网移动版

网站首页 > 中药大全 > 其他 >

夹蛇龟

【标题】
夹蛇龟
【拼音】
  Jiá Shé Guī
【英文】
  tortoise
【拉丁文】
  1.Cuora flavomarginata(Gray)2.Cuora trifasciata(Bell)
【异名】
  摄龟、陵龟、蠳龟、鸯龟、呷蛇龟、啖蛇龟、克蛇龟、断版龟
【性味】
  味甘;性平
【归经】
  肝;肾;肺经
【功效】
  活血祛瘀解毒消肿。主跌打损伤;咽喉肿痛;瘰疬;脓肿; 风湿痹痛;慢性骨髓炎;骨关节结核;肥大性脊椎炎
【药用】
  为龟科动物夹黄缘闭壳龟和三线闭壳龟的全体。
【用法用量】
  内服:烧炭研末,3-9g。
【形态】
  1.黄缘闭壳龟,背甲长127-142mm,宽92-97mm。壳高63-65mm。头部光滑无小鳞;吻端平切直下,上喙口喙明显钩曲;背甲显着拱起,边缘齐嵴棱三条,钝圆不显;颈盾较大,后面较宽,第1枚椎盾前宽后窄,第2枚反之,第3-4枚宽大于长,缘盾近方形,背面盾片均具明显的同心环。腹甲大而平胆,前后浑圆,无同心环,喉盾左右合拢时呈心形,肛盾单枚,其上有1行盾沟为肛盾长度的一半左右;甲桥不明显,无腑盾及胯盾,背腹甲及胸、腹盾片间有韧带相连,壳可完全闭合,前臂鳞片宽大,略呈覆瓦状,掌跖部具平扁大鳞,指趾间半蹼,尾甚短,背甲棕褐色,正中嵴棱蜡黄或浅褐色,腹面黑褐色,腹甲边缘及甲桥黄色,眼后有一镶黑边的柠檬黄纵纹,在枕部相连成“V”形斑,下喙正中橘红,喉部黄色,四肢背面铁灰,腹面蜡黄,尾背具黑褐色纵纹。
  2.三线闭壳龟,背甲长90-165mm,宽71-112mm,高37-58mm。头较小,光滑无鳞,吻较尖钝,上喙缘稍钩曲,鼓膜小而显,背甲嵴棱3条,中央宽圆,两侧不显。颈盾窄 小,第1枚椎盾三角形,第2、3、4枚六角形,第5枚扇形,第8、9核算缘盾最大,腹甲大而平坦,前缘深圆,后缘有缺刻。背腹甲和胸、腹盾片间以韧带相连,甲壳可完全闭合。甲桥不明显,无腑盾,胯盾极小。指、趾间全蹼爪细而弯曲,尾短小。背面棕褐色,三条纵棱黑色,腹甲黑色,其边缘为黄色,甲桥有一长黑纹,头背蜡黄色,与头侧黑色地截然分明,并在眼后嵌有红褐色椭圆斑。幼龟嵴棱明显,缘盾边缘略向上翘。
【生态环境】
  1.栖息于陆地。以蛞蝓、蜗牛、昆虫以及植物等为食。
  2.生活于山谷河流。
【产地】
  1.分布于江苏、浙江、福建、台湾、河南、湖北等地。
  2.分布于福建、广东、海南、广西等地。
【品种考证】
  出自《蜀本草》1.《尔雅》郭璞注:(摄龟)小龟也,腹甲曲折解,能自张闭,好食蛇,江东呼为陵龟。
  2.《唐本草》:鸯龟腹折,见蛇则呷而食之,荆楚之间谓呷蛇龟也。
【化学成分】
  黄缘闭壳龟血中含血红蛋白(hemoglobins)。
【采收加工】
  夏、秋季捕捉或活体饲养,加工成全龟炭。
【炮制】
  将活龟整只用泥封固,放炉中四周用炭火均匀煅煨,勿开裂或泄气。煅至青烟精淡,取出冷去敲去泥,将焦黑色的龟炭研粉,过筛备用。另法:将活体入汤锅内,上覆铁盖,用泥封固。放锅于炉中四周用炭火均匀煅煨。煅至青烟精淡,取出冷去后,取龟炭研粉,过筛备用。
【参考文献】
  1.《食疗本草》:主女人漏下赤白崩中,小儿囟不合,破症瘕痎疟,疗五痔阴浊湿痹,女子阴隐疮及骨节中寒热,煮汁浴渍之。
  2.《浙江中药手册》:活血消肿。治单双喉蛾,瘰疬恶疮。
  3.治骨结核。(江苏)
(责任编辑:Doctor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