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药网移动版

网站首页 > 中药大全 > 化痰止咳平喘药 > 清化热痰药 >

川贝母《青阳客栈》(3)


  ③炉贝 干燥鳞茎,呈长圆锥形如马齿,顶端尖,高1~2厘米,直径约1~1.5厘米。外表白色或黄白色而有深黄色斑点,形成虎纹,习称“虎皮贝”。外层2鳞叶大小相等,顶端开裂,基部较尖或圆,断面均显粉白色,粉质而较坚。气微弱,味淡。以质坚实、色白者为佳。生产四川(昌都)、云南(德钦、大理),品质次于松贝、青贝。
  ④岷贝 药材性状似青贝,但色泽较白。
【药理作用】
  1.对呼吸系统的作用 (1)镇咳祛痰作用:小鼠灌喂川贝母流浸膏50g(生药)/kg,对氨水刺激引起的咳嗽无明显镇咳作用;但能使小鼠呼吸道酚红排泌量显著增加,有明显祛痰作用。小鼠灌喂川贝母生物碱11.3mg/kg及56.5mg/kg,对二氧化硫刺激引起的咳嗽无明显镇咳作用,而酚红排泌祛痰试验证明有非常显著的祛痰作用;小鼠灌喂川贝母皂甙(分成Ⅰ~Ⅲ组分),皂甙Ⅱ200mg/kg有非常显著的镇咳和祛痰作用,皂甙Ⅲ2500mg/kg有非常显著的祛痰作用。猫腹腔注射安徽贝母Fritillaria anhuiensis S.C.Chen et S.F.Yin(简称“徽贝”)醇提取物或川贝醇提取物4g(生药)/kg,对电刺激喉上神经引起的咳嗽均有非常显著的镇咳作用;静注徽贝总碱或川贝总碱5mg/kg有显著镇咳作用;徽贝总碱最小有效量为3mg/kg,在到达15.19mg/kg的范围内,镇咳效应随总碱剂量增加而增强;醇提取物或总碱,徽贝的镇咳作用强于川贝。大鼠灌喂徽贝醇提取物或川贝醇提取物15g(生药)/kg,徽贝总甙或川贝总甙26mg/kg,经毛细管法祛痰试验证明均有显著祛痰作用,徽贝总甙最小有效量为12mg/kg,在到达59mg/kg的范围内,祛痰效应随总甙剂量增加而增强。采用小鼠氨水引咳法,发现组织培养川贝和野生川贝均具有显著的镇咳作用,给药后(3.0g/Kg灌胃)30分钟作用较强,止咳率大于50%,在60分钟时两种川贝作用均已下降,但直至2小时药物仍有显著作用。选镇咳较强的30分钟,按1.5g/kg及3.0g/kg给药,发现组培川贝和野生川贝一样,止咳效果随剂量加大而增强。采用小鼠酚红排泌法,发现组培川贝和野生川贝均具有法痰作用,给药60分钟后作为作用峰值,给药2小时舌作用下降。选时效峰值时间60分钟,按1.5g/kg及3.0g/kg给药,结果表明,两种川贝的祛疾效果均随讹量加大而增强。酚红排泌法和氨水引咳法实验菇果表明,湖北贝母生物总碱57mg/kg给小鼠灌胃有明显祛痰作用;小鼠腹腔注射有镇咳作用。(2)平喘作用 湖北贝母醇提取物4×10-2g/ml和生物总碱5×10-4g/ml对由组胺所致的豚鼠蔑佐平滑肌痉挛有明显松弛作用。生物总碱25mg/Kg腹腔注射,对由乙酰胆碱和组胺引喘的豚鼠有显著平喘效果。
  2.降压作用: 猫静注川贝母碱可引起血压下降。并伴有短暂的呼吸抑制。犬静注西贝母碱可引起外周血管扩张,血压下降;此时心电图无变化。猫静注湖北贝母总碱30mg/只有短时中等度降压作用.并伴有心率减慢。猫腹腔注射徽贝醇提取物4g(生药)/kg,有温和而持久的降压作用,对呼吸及心电图无明显影响。
  3.对平滑肌的影响: 体外试验表明川贝母碱可引起豚鼠子宫收缩,抑制免小肠收缩。西贝母碱对离休豚鼠回肠、兔十二指肠、大鼠子宫及在体大小肠有剂量依赖的松弛作用;能对抗乙酰胆碱、组胺和氯化钡所致的痉挛,此与罂粟碱的解痉作用相似。湖北贝母提取物和总碱[浓度均为4×10-3g(生药)/ml~4×10-2g(生药)/ml〕对离体豚鼠回肠有松弛作用,对离体免耳血管有扩张作用。
  4.其他作用:兔静注川贝母碱可使血糖增高。平贝母总碱皮下或腹腔注射15mg/kg或30mg/kg,对大鼠结扎幽门性溃疡、吲哚美辛型溃疡及应激性溃疡都有抑制作用,对胃蛋白酶活性抑制可能是其抗溃疡作用机制之一。川贝醇提取物和湖北贝醇提取物5g(生药)/kg灌喂小鼠,能明显提高小鼠耐受常压缺氧的能力,存活时间明显延长。体外抗菌试验表明川贝醇提取物[2g(生药)/ml]在1∶100~1:10000浓度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有明显抑菌作用。川贝水浸液能抑制星形奴卡菌生长。湖北贝总碱(50mg/ml)滴眼对免瞳孔有明显扩瞳作用。
  5.毒性:小鼠静注川贝母碱的最小致死量为40mg/kg。大鼠静注西贝母碱的LD50则为148.4mg/Kg。小鼠灌喂徽贝醇提取物的最小致死量为40g(生药)/Kg。小鼠腹腔注射湖北贝醇提取物的LD50为13.71±1.24g生药/Kg;川贝醇提取物的LD50>50g生药/kg。小鼠皮下注射平贝母总碱30mg/Kg,每日1次,连续3周,小鼠的血象、肝功、肾功、心、肝、脾、肺、肾均无异常。
【采收加工】
  采挖季节因各地气候不同而异。野生品多在夏、秋季或积雪融化后杂草未长时采挖。用种子播种栽培的于第三年茎叶祜萎后采挖,除去残茎、叶、根,快速干燥。用鳞茎及分割鳞茎繁殖的于次年采挖。鳞茎鲜重在3g以下的,盛于网袋中,淘洗,扎紧袋口,撞至残根脱落及鳞茎表皮略有擦伤为度,晾干,摊于竹席上,盖以黑布,曝晒呈粉白色。如遇天气不好,撞后摊于筛板上,用无烟热源或烘房于40~50℃烘干。鲜重3g以上者,撞后以硫磺烟熏至断面加碘液不变蓝色,再烘干。不用硫磺熏,干燥困难。
【炮制】
  《药性论》:“作末服之。”《产宝》:“去心。”《博济方》:“汤洗。”《严氏济生方》:“去心膜。”《世医得效方》:“去皮。”《本草蒙筌》:“咀片。”《仁术便览》:“去心及嘴上白丹如米颗者。”《景岳全书》:“微敲破。”《医宗说约》:“捣用。”《医宗金鉴》:“碾。”现行,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或用水稍泡,捞出,闷润后掰瓣去心,干燥,或碾成细粉;或略淘,润软,切极薄片,干燥。
  贮干燥容器内,置于通风干燥处,防蛀。
【附方】
  1.治咳嗽 贝母(大者,去心,麸炒令黄)十枚,阿胶(炙燥)、甘草(炙,锉)各半两。上三味捣罗为细散,每服二钱匕,临卧煎糯米饮调下。(贝母散)
  2.治肺热咳嗽多痰,咽喉中干 贝母(去心)、杏仁(汤浸去皮、尖,炒)各一两半。上三味,捣罗为末,炼蜜丸如弹子大。含化咽津。(贝母丸)
  3.小儿咳嗽喘闷 贝母(去心,麸炒)半两,甘草(炙)一分。上二味,捣罗为散。如二三岁儿,每一钱匕,水七分,煎至四分,去滓,入牛黄末少许,食后温分二服,更量儿大小加减。(贝母散。1~3方出自《圣济总录》) (责任编辑:Doctor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