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药网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中药大全 > 化湿药 >

草豆蔻《青阳客栈》(2)

时间:2017-03-29 21:11来源:未知 作者:Doctor001 点击:
【采收加工】 夏、秋季果实成熟呈黄绿色时采收,用沸水略煮或晒至8~9成干,剥除果皮取出种子团晒干。 【炮制】 1.草豆蔻 《圣惠方》:去皮。《女科百问》:和皮细切。《朱氏集验方》;拍碎去皮膜。现行,取原药材

【采收加工】
  夏、秋季果实成熟呈黄绿色时采收,用沸水略煮或晒至8~9成干,剥除果皮取出种子团晒干。
【炮制】
  1.草豆蔻 《圣惠方》:“去皮。”《女科百问》:“和皮细切。”《朱氏集验方》;“拍碎去皮膜。”现行,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果柄及残留的果壳,筛去灰屑,用时打碎。
  2.炒草豆蔻 《保婴撮要》:“炒紫色。”《医宗必读》:“去膜微炒。”现行,取净草豆蔻仁,置锅内,用文火加热,妙至微黄色并有香气逸出时,取出放凉,用时捣碎。
  3.姜制草豆蔻 《朱氏集验方》:“拍碎去皮膜,生姜汁浸一二日焙,再浸焙。”“一两用生姜伍两,切片同拌,以水叁升,慢火煮,水干为度,取出焙干。”现行,取净草豆蔻,置锅内,用文火炒热,喷洒姜汁拌炒至干,用时捣碎。每草豆蔻100kg,用生姜10kg。
  4.盐制草豆蔻 现行,取净草豆蔻,置锅内,边炒边洒盐水,炒至水干色黑。每草豆蔻100kg,用盐1.5kg,水5kg。
  贮干燥容器内,置阴凉干燥处,炒草豆蔻、姜制草豆蔻、盐制草豆蔻密闭,防潮。
【附方】
  1.治脾胃虚弱,不思饮食,呕吐满闷,心腹痛 草豆蔻肉八两,生姜一片,甘草四两(锉碎)。上三味匀和入银器内,用水过药三指许,慢火熬令水尽,取出,焙干,杵为末。每服一钱,沸汤点服。夏月煎之,作冷汤服亦妙。(《博济方》豆蔻汤)
  2.治心腹胀满,短气 草豆蔻一两,去皮为末。以木瓜、生姜汤下半钱。(《千金要方》)
  3.治大肠虚冷腹痛,不思饮食 草豆蔻一两半,白术、高良姜各三分,陈橘皮、厚朴各一分。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中盏煎至七分,空心食前和滓温服。(《鸡峰普济方》草豆蔻散)
  4.治冷痰呕逆,胸膈不利 草豆蔻(去皮)、半夏(汤洗去滑,切,焙)各半两,陈橘皮(汤浸去白,焙)三分。上三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入生姜五片,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圣济总录》豆蔻汤)
  5.治山岚瘴气 草豆蔻(去皮)、高良姜、甘草(炙)各半两。上三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煎作熟水,频饮之。(《圣济总录》草豆蔻饮)
  6.治小儿脏寒泄泻不止 草豆蔻一枚,剥开皮,入乳香一块在内,复用白面裹,慢火烧令熟,去面及豆蔻皮不用;上为细末,以粟米饮丸如麻子大。每服五七丸,来饮下,无时。(《史载之方》豆蔻丸)
  7.治虚寒泄泻,腹痛无度 厚朴(姜制)二两,肉果(面煨)十枚,草豆蔻(煨)十枚。右为末,每服二钱,水煎服。(《赤水玄珠》草果散)
  8.治呕逆不下食,腹中气逆 豆蔻子七枚(碎),生姜五两,人参一两,甘草一两(炙)。上四味切,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二服,相去如人行五、六里。忌海藻、菘菜。(《广济方)豆蔻子汤)
  9.治小儿霍乱吐泻 草豆蔻、槟榔、甘草等分。上为末。姜煎一钱,空心服。(《普济方》)
  10.治霍乱心烦渴,吐利不下食 草豆蔻(去皮)一分,黄连(去须)一两。上二味,粗掏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乌豆五十粒,生姜三片,煎至七分,去滓温服,日三。(《圣济总录》草豆蔻汤)
【参考文献】
  《名医别录》:味辛,温,无毒。主温中,心腹痛,呕吐,去口臭气。
  《药性论》:可单用,能主一切冷气。
  《开宝本草》:味辛,温,无毒。主温中,心腹痛,呕吐,去口臭气。
  《本草衍义》:性温而调散冷气,力甚速。
  《药类法象》:气热,味大辛。
  治风寒邪客在于胃口上。善去脾胃客寒,令人心胃痛。
  《药性赋》:味辛,性温,无毒。浮也,阳也。其用有二:去脾胃积滞之寒邪,止心腹新旧之疼痛。
  《汤液本草》:气热,味大辛,阳也。辛温,无毒。
  入足太阴经、阳明经。
  《象》云:治风寒客邪在胃口之上,善去脾胃客寒,心与胃痛。
  《珍》云:益脾胃,去寒。
  《本草》云:主温中,心腹痛,呕吐,去口臭气,下气,胀满短气,消酒进食,止霍乱,治一切冷气,调中补胃健脾,亦能消食。
  《衍义》云:性温,而调散冷气力甚速。虚弱不能饮食,宜此与木瓜、乌梅、缩砂、益智、曲、蘖、盐、草姜也。
  《本草衍义补遗》:气热,味辛,入足太阴阳明经。治风寒,客邪在胃,痛及呕吐,一切冷气,面裹煨用。《衍义》云:虚弱不能食者宜此。
  《本草发挥》:洁古云:治风寒客邪在胃口之上,善去脾胃客寒令人心胃痛。《主治秘诀》云:纯阳,益脾胃去寒。
  《本草纲目》:草蔻治病,取其辛热浮散,能入太阳、阳明,除寒燥湿,开郁化食之力而已。南地卑下,山岚烟瘴,饮啖酸咸,脾胃常多寒湿郁滞之病。故食料必用,与之相宜。然过多亦能助脾热,伤脑损目。或云:与知母同用,治瘴疟寒热,取其一阴一阳无偏胜之害。盖草果治太阴独胜之寒,知母治阳明独胜之火也。
  治瘴疬寒疟,伤暑吐下泄痢,噎膈反胃,痞满吐酸,痰饮积聚,妇人恶阻带下,除寒燥湿,开郁破气,杀鱼肉毒。
  《本草经疏》:草豆蔻得地二之火气而有金,复兼感乎夏末秋初之令以生。故《别录》谓其味辛,气温,而性无毒。海藏又云:大辛热,阳也,浮也。入足太阴、阳明经。盖辛能破滞,香能入脾,温热能祛寒燥湿,故主温中,及寒客中焦心腹痛,中寒呕吐也。脾开窍于口,脾家有积滞则瘀而为热,故发口臭,醒脾导滞则口气不臭矣。辛散温行,故下气。寒客中焦,饮良不消,气因闭滞则霍乱,又散一切冷气,消酒毒者,亦燥湿,破滞,行气,健脾,开胃之功也。产闽之建宁者,气芳烈,类白豆蔻,善散冷气,疗胃脘痛,理中焦。产滇、贵、南粤者,气猛而浊,俗呼草果者是也。善破瘴疠,消谷食,及一切宿食停滞作胀闷及痛。
  简误:豆蔻性温热,味大辛,本是祛寒破滞,消食除瘴之药。凡疟不由于瘴气;心痛胃脘痛由于火而不由于寒;湿热瘀滞,暑气外侵而成滞下赤白,里急后重,及泄泻暴注,口渴;湿热贫寒脾因作胀满,或小水不利,咸属暑气湿热,皆不当用,犯之增剧。
  《本草蒙筌》:味辛,气温。阳也,无毒。入剂剥壳取子,行经惟胃与脾,去膈下寒,止霍乱吐逆;驱脐上痛,逐客忤邪伤。酒毒尤消,口臭即解。 (责任编辑:Doctor001)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