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药网

海蛤壳《青阳客栈》

时间:2017-12-07 10:38来源:未知 作者:Doctor001 点击:
【标题】 海蛤壳《青阳客栈》 【名称】 海蛤壳 【英文】 Clam Shell 【拉丁文】 Concha Meretricis seu Cyclinae 【异名】 海蛤(《本经》),蛤壳(《本草原始》)。原动物①文蛤(《本经》)又名:花蛤(《梦溪笔谈》),黄蛤(《现代实用中药》),圆蛤(
【标题】
海蛤壳《青阳客栈》
【名称】
海蛤壳
【英文】
  Clam Shell
【拉丁文】
  Concha Meretricis seu Cyclinae
【异名】
  海蛤(《本经》),蛤壳(《本草原始》)。原动物①文蛤(《本经》)又名:花蛤(《梦溪笔谈》),黄蛤(《现代实用中药》),圆蛤(《药材资料汇编》),白利壳(《中药志》);②青蛤又名:海蛤(《本经》)。
【性味归经】
  味咸,性微寒。归肺、胃、肾经。
【功效】
  清肺化痰,软坚散结,利水消肿,制酸止痛,敛疮收湿。
【药用】
  为帘蛤科动物文蛤 Meretrix meretrix Linnaeus 或青蛤 Cyclina sinensis (Gmelin) 等的贝壳。
【应用】
  用于痰热咳嗽。蛤壳能清肺化痰,咳嗽痰稠色黄,不易咯出,常配海浮石、瓜蒌仁等;如肝火犯肺,咳痰带血,咽喉不利,配山栀或青黛,如《卫生鸿宝》青蛤丸;阴虚火旺之咳嗽痰红,用蛤粉炒阿胶治之,有滋阴降火、化痰止咳之效。
  用于瘿瘤,痰核。蛤壳味咸,能软坚散结,用治瘿瘤,配昆布、海藻、海螵蛸等;因情志抑郁,瘿瘤随喜怒而消长者,加配青木香、广陈皮,如《验方新编》消瘿五海散、《疡医大全》四海舒郁丸。瘰疬、痰核,每与夏枯草、玄参、牡蛎、贝母等配伍。
  用于水肿,淋浊带下,遗精。湿热水肿,小便不利,胸满咳喘,不能平卧,配葶苈子、桑白皮、杏仁、防己;大、小便俱闭者,加配甘遂、芒硝。阴虚火旺,湿热下注之白浊、遗精配黄柏;砂石淋病配鱼脑石;妇人白带配椿根白皮等。
  海蛤壳煅用能制酸敛疮,用于胃痛泛酸(如胃和十二指肠溃疡病),可单用研粉眼,或与甘草用,如兼气滞者配香附;伴血瘀者配五灵脂。外用可治小儿胎毒,湿疹,臁疮及下疳疮。
  此外,蛤壳尚有散瘀止血,清肝明目之功,用于妇女伤寒血结胸痛,目翳,内障,雀目。
  1《本草经集注》:(海蛤)“蜀漆为之使。”
  2《得宜本草》(海蛤)“得滑石、甘草、芒硝,治伤寒血结,”
【注意】
  脾胃虚寒者慎服。
【用法用量】
  10.00 - 15.00 g
【形态】
  1.文蛤
  贝壳呈三角卵圆形,质坚硬,壳长60~122mm,高约为长的4/5,宽约为长的1/2。两壳顶紧靠,壳顶突出,位于背面稍靠前方,略呈三角形。小月面矛头状,狭长,楯面卵圆形,宽大。韧带黑褐色,粗短,突出表面。壳表膨胀,光滑,壳皮黄褐色或红褐色,光亮如漆。自壳顶始,常有许多环形的褐色带及呈放射状“W”或“V”字样的齿状花纹。生长线明显,细致。无放射肋,腹缘圆。壳皮有时磨损脱落,显出白色。壳内面白色,前后缘略带紫色,无珍珠光泽。铰合部宽,左壳主齿3枚,前2枚短;后1枚长而宽,齿面具纵沟;前侧齿1枚,短突。右壳主齿3枚,前2枚短,呈人字排列;后1枚斜长而大;前侧齿2枚,1枚稍向腹面弯曲。外套痕明显,外套窦短而宽,顶端圆形。前闭壳肌痕小,略呈半圆形;后闭壳肌痕大,呈卵圆形。足扁平,舌状。
  生活于浅海泥沙中,能分泌胶质带或囊状物,使身体悬浮,借潮流而迁移。雌雄异体,生殖腺雄性乳白色;雌性米黄色。我国沿海均有分布。
  2.青蛤
  贝壳2片,近圆形。壳长36.5~56mm,高几与长相等,宽度约为长度的2/3。壳顶突出,位于背侧中央,尖端向前方弯曲。无小月面,楯面狭长,全部为韧带所占据,韧带黄褐色,不突出壳面。贝壳表面极突出,生长线在顶部者细密,不甚显著,至腹面渐粗大,突出壳面。表面淡黄色或棕红色,壳内面为白色或淡肉色,边缘具有整齐的小齿。小齿愈近贝缘愈大。铰合部狭长而平,左、右壳各具3个主齿。外套痕显明,外套窦深,白腹缘向上方斜伸至贝壳的中心部,后端宽,至前端渐狭,呈楔形。前闭壳肌痕细长,呈半月状,后闭壳肌痕大,椭圆形。足扁平,舌状。
  生活于近海的泥沙质海底。我国沿海均有分布。
【产地】
  主产江苏、浙江、山东、福建等沿海各地。自产自销。
【品种考证】
  本品入药始载于《本经》,列为“文蛤”、“海蛤”两条。《别录》云:“文蛤生东海,表有文,采无时。”陶弘景谓:“文蛤大小皆有紫斑。”《日华子》云:“有文彩为文蛤,无文彩为海蛤。”《梦溪笔谈》云:“文蛤即吴人所食花蛤也。海蛤今不识,其生时但海岸泥沙中得之,大者如棋子,细者如油麻粒。黄白或赤相杂,盖非一类,乃诸蛤之房,为海水礲蛎光莹,都非旧质,蛤之属,其类至多,房之坚久莹洁者皆可用,不适指一物,故通谓之海蛤耳。”李时珍云:“海中蛤蚌,名色虽殊,性味相类,功用亦同,无甚分别也。”综上所述,可见古代本草所称之蛤壳,包括文蛤和多种海蛤的贝壳在内,与现今通用的蛤壳药材其原动物为文蛤或青蛤的贝壳相一致。为此,将古本草之“文蛤”、“海蛤”合并为蛤壳一条,且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相吻合。
  ①《雷公炮炙论》:“凡使海蛤,勿用游波蕈骨,其虫骨真似海蛤,只是无面上光。其虫骨误饵之,令人狂走,……只以醋解之。”②《唐本草》:“海蛤,此物以细如巨胜、润泽光净者好,有粗如半杏仁者,不入药用。亦谓为?耳蛤,粗恶不堪也。”③《本草拾遗》:“按海蛤是海中烂壳,久在泥沙风波淘涵,自然圆净。有大有小,以小者久远为佳。文蛤是未烂时壳犹有文者,此乃新旧为名,二物元同一类。”④《梦溪笔谈》:“按,文蛤即吴人所食花蛤也。魁蛤即车蟹也。海蛤今不识,其生时但海岸泥沙中得之,大者如棋子,细者如油麻粒。黄白或赤相杂,盖非一类。乃诸蛤之房,为海水砻砺光莹,都非旧质。蛤之属其类至多,房之坚久莹洁者,皆可用,不适指一物,故通谓之海蛤耳。”⑤ 《本草纲目》:“海蛤是诸蛤烂壳,文蛤自是一种,陈氏言文蛤是未烂时壳,则亦泛指诸蛤未烂者矣,其说未稳。但海中蛤蚌,名色虽殊,性味相类,功用亦同,无甚分别也。”
【商品规格】
  文蛤,又名海蛤壳、白利壳、海蛤、花蛤壳、黄蛤壳,为软体动物文蛤的贝壳。主产于广东、海南等地。 (责任编辑:Doctor001)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