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药网

茯苓《青阳客栈》

时间:2017-04-07 01:39来源:未知 作者:Doctor001 点击:
【标题】 茯苓《青阳客栈》 【名称】 茯苓 【英文】 Indian Bread 【拉丁文】 Poria 【异名】 茯菟(《神农本草经》),茯灵(《史记》),茯零(《广稚》),伏苓、伏菟(《唐本草》),松腴、不死面(《记事珠》),绛晨伏胎(《西阳杂俎》),云苓(《滇海
【标题】
茯苓《青阳客栈》
【名称】
茯苓
【英文】
  Indian Bread
【拉丁文】
  Poria
【异名】
  茯菟(《神农本草经》),茯灵(《史记》),茯零(《广稚》),伏苓、伏菟(《唐本草》),松腴、不死面(《记事珠》),绛晨伏胎(《西阳杂俎》),云苓(《滇海虞衡志》),松薯、松苓、松木薯(《广西中药志》)。
【性味归经】
  味甘、淡,性平。归心、脾、肾经。
【功效】
  利水渗湿,健脾和胃,宁心安神。
【药用】
  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 Poria cocos (Schw.) Wolf. [Pachyma cocos Fr.] 的菌核。
【应用】
  1.用于各种水肿。本品甘补淡渗,性平作用和缓,无寒热之偏,故可用治寒热虚实各种水肿。若表邪不解,随经入腑之膀胱蓄水证,或水肿、小便不利,多与猪苓、白术、泽泻等同用,如五苓散。若水热互结,阴虚小便不利水肿,可与滑石、阿胶、泽泻同用,如猪苓汤。若脾肾阳虚水肿,可与附子、生姜同用,如真武汤。
  2.用于脾虚诸证。本品能健脾补中,若脾胃虚弱,食少纳呆,倦怠乏力等,常与人参、白术、甘草同用,如四君子汤。若脾虚停饮,常与桂枝、白术同用,如苓桂术甘汤。若脾虚湿泻,可与山药、白术、慧苡仁同用,如参苓白术散。
  3.用于心悸,失眠。本品益心脾而宁心安神。心脾两虚,气血不足之心神不宁,多与黄芪、当归、远志同用,如归脾汤。若水气凌心之心悸,与桂枝、白术、生姜同用,如茯苓甘草汤。
  1 《本草经集注》:“马蔺为之使。得甘草、防风、芍药、紫石英、麦门冬,共疗五脏。”
  2 《本草图经》:“合白菊花,或合桂心,或合术,丸散自任,皆可常服,补益殊胜。”
  3 《汤液本本》:“酒浸,与光明朱砂同用,能秘真。”
  4 《本草正》:“若以人乳拌晒,乳粉既多,补阴亦妙。”
  5 《得宜本草》:“得人参能下气,得半夏能涤饮。”
  6 《得配本草》:“得人参,通胃阳;得白术,逐脾水;得艾叶,止心汗;得半夏,治痰饮;得木香,治泄痢不止,配黄蜡,治浊遗带下;君川连、花粉,治上盟下虚之消渴,加朱砂,镇心惊。”
【注意】
  阴虚而无湿热、虚寒滑精、气虚下陷者慎服。
【用法用量】
  10.00 - 15.00 g
【形态】
  菌核球形、卵形、椭圆形至不规则形,长10~30cm或者更长,重量也不等,一般重500~5000g。外面有厚而多皱褶的皮壳,深褐色,新鲜时软,干后变硬;内部白色或淡粉红色,粉粒状。子实体生于菌核表面,全平伏,厚3~8cm,白色,肉质,老后或干后变为浅褐色。菌管密,长2~3mm,管壁薄,管口圆形、多角形或不规则形,径0.5~1.5mm,口缘常裂为齿状。孢子长方形至近圆柱形,平滑,有一歪尖,大小(7.5~9)μm×(3~3.5) μm。
  生于松树根上。分布于吉林、安徽、浙江、福建、台湾、河南、湖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
【产地】
  主产于云南、安徽、湖北等省,其他省区大多有栽培生产。野生的以云南产品质量最佳,称“云苓”;栽培的以安徽产量最大,称“安苓”。销全国并有出口。
【品种考证】
  本品在《五十二病方》即有记载,作服令。《本经》列上品。《别录》云:“茯苓、茯神生太山山谷大松下。二月、八月采,阴干。”《本草经集注》载:“自然成者,大如三四升器,外皮黑细皱,内坚白,形如鸟、兽、龟、鳖者良。”《新修本草》曰:“今太山亦有茯苓,白实而块小,而不复采用。第一出华山,形极粗大。”《本草图经》载:“茯苓生泰山山谷,今泰、华、嵩山皆有之。出大松下,附根而生,无苗、叶、花、实,作块如拳,在土底,大者至数斤。似人形、龟形者佳,皮黑,肉有赤白两种。”《纲目》亦载:“茯苓有大如斗者,有坚如石者,绝胜。其轻虚者不佳,盖年浅未坚故尔。”综合以上各家对茯苓形态及生境、产地的描述,如生松下,无苗、叶、花、实,作块如拳,在土底,大者至数斤,外皮黑细皱,内坚白等。并参照《本草图经》、《纲目》及《植物名实图考》的附图,证明古代所用之茯苓与多孔菌科真菌茯苓菌核的特征一致。
  ①《本草图经》:“茯苓,今东人采之法,山中古松,久为人斩伐者,其枯折搓卉,枝叶不复上生者,谓之茯苓拨,见之,即于四面丈余地内,以铁头锥刺地,如有茯苓,则锥固不可拔,于是掘土取之,其拨大者茯苓亦大,皆自作块,不附著根上。其抱根而轻虚者为茯神。”②《本经逢原》:“茯苓,一种栽莳而成者,曰莳苓,出浙中,但白不坚,入药少力。”③《滇海虞衡志》:“茯苓,天下无不推云南,曰云苓。先入林,不知何处有茯苓也。用铁条斸之,斸之而得,乃掘而出。往往有一枚重二、三十斤者,亦不之异,惟以轻重为准。已变尽者为茯苓,变而有木心存者为茯神。往时林密茯苓多,常得大茯苓,近来林稀茯苓少,间或得大者,不过重三、四斤至七、八斤,未有重至二、三十斤者。自安庆茯苓行,而云苓愈少,贵不可言。李时珍、汪讱庵之书,尚不言云苓。云苓之重,当在康熙时。”④《伪药条辨》:“茯苓当取整个切片,照之微有筋膜者真,切之其片自卷,以洁白为上。”⑤《医学衷中参西录》:“茯苓,若入煎剂,其切作块者,终日煎之不透,必须切薄片,或捣为末,方能煎透。”
【商品规格】
  商品规格
  一等:体坚实、皮细,断面白色;大小圆扁不分。
  二等:体轻泡、皮粗、质松,断面白色至黄赤色;间有皮沙、水锈、破块、破伤。
  白茯苓:为茯苓菌核内部的白色部分。
  赤茯苓:又名赤苓。为切成片状或小方块状的茯苓皮层下的赤色部分。
  个苓:又名皮苓、个茯苓、茯苓个、皮茯苓。为未切开的整体茯苓。以体重坚实、外皮黑褐色而略带光泽、皱纹深而无裂隙、断面色白细腻、粘牙力强者为佳。
  方苓:又名白苓块、茯苓块。为切成方形的块状的白茯苓。 (责任编辑:Doctor001)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