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药网

蜈蚣《青阳客栈》

时间:2020-01-28 06:34来源:未知 作者:Doctor001 点击:
【标题】 蜈蚣《青阳客栈》 【名称】 蜈蚣 【英文】 Centipede 【拉丁文】 Scolopendra 【异名】 吴公(《广雅》),天龙(《本草纲目》),百脚(《药材学》),百足虫、千足虫(《山东药用动物》)。原动物①少棘蜈蚣又名:金头蜈蚣、少棘巨蜈蚣(《中国药
【标题】
蜈蚣《青阳客栈》
【名称】
蜈蚣
【英文】
  Centipede
【拉丁文】
  Scolopendra
【异名】
  吴公(《广雅》),天龙(《本草纲目》),百脚(《药材学》),百足虫、千足虫(《山东药用动物》)。原动物①少棘蜈蚣又名:金头蜈蚣、少棘巨蜈蚣(《中国药用动物志》);②多棘蜈蚣又名:多棘巨蜈蚣(《中国药用动物志》)。
【性味归经】
  味辛,性温,有毒。归肝经。
【功效】
  祛风止痉,通络止痛,攻毒散结。
【药用】
  为蜈蚣科动物少棘蜈蚣 Scolopendra subspinipes multilans L. Koch 和多棘蜈蚣 Scolopendra subspinipes multilans (Newport)的全体。
【应用】
  用于急、慢惊风,中风癫痫,破伤风等引起的痉挛抽搐、口眼喎斜诸证。蜈蚣祛风止痉功效与全蝎相似,其止痉之功尤胜,一切风动抽搐之证均可应用。如《衷中参西录》治小儿时行热病,壮热抽搐,在用清热剂白虎汤的同时,以蜈蚣配钩藤、薄荷投之,每获良效。小儿急、慢惊风,抽搐潮作,可以蜈蚣为末,入麝香少许吹鼻用,或配朱砂等为丸服,如《杨氏家藏方》通关散、《圣惠方》万金散。若破伤风邪在肌表,寒热拘急,口噤咬牙者,配天南至、防风、鱼鳔,如《医宗金鉴》蜈蚣星风散;婴儿脐风撮口,不能吮乳,有单用取效者,或配蝎尾、钩藤、僵蚕、朱砂等研末,竹沥调服,如《直指小儿方》撮风散。本品亦治癫痫抽搐,每与全蝎同用,火盛者配黄连、龙胆草;痰多者与天竺黄、贝母同施。外风卒中经络,口眼喎斜,内服,蜈蚣配白附子、防风、僵蚕,或与半夏、南星、白芷同服,以祛风化痰,定搐治瘫。外用,可以本品焙干研末,用猪胆汁调敷患侧。
  用于风湿顽痹,偏正头痛。蜈蚣祛风又具良好的通络止痛作用。如顽痹疼痛麻木,配白花蛇、乳香、没药等,共奏祛风活血、通络舒筋之功;治顽固性偏正头痛,常配川芎、地龙、僵蚕等。
  用于疮疡肿毒,疔疮,瘰疬,毒蛇咬伤等症。蜈蚣内服或外用,均有攻毒散结,消肿止痛作用。如治疮疡肿毒作痛,可单用蜈蚣或配穿山甲、鹿角片等研末酒服;亦可配麝香、冰片等研末外用,如《杨氏家藏方》却痛散。疔疮初起,红肿剧痛,配雄黄、全蝎研末调敷,如《良方拔萃》不二散、《疡医大全》蜈蚣散。瘰疬结块,未溃者,可用蜈蚣研末调敷,或用夏枯草煎汤送服;巳溃烂者,《枕中方》以其配茶叶为末掺。再如痔疮肿痛,可单用蜈蚣浸酒涂;足趾肉刺单用本品研末敷;如与乌梢蛇研末服,可治风癣瘙痒。毒蛇咬伤,取蜈蚣研末服或配伍大黄、甘草、黄连等清热解毒药服,亦可与雄黄、白芷、樟脑研末调敷患处,如《洞天奥旨》蜈蚣散。
【注意】
  本品有毒,用量不宜过大。血虚生风者及孕妇禁服。
【用法用量】
  0.50 - 5.00 g
【形态】
  1.少棘蜈蚣
  成体体长110~140mm。头板和第1背板金黄色,自第2背板起墨绿色或暗绿色,末背板有时近于黄褐色,胸腹板和步足淡黄色。背杨自4~9节起,有两条不显著的纵沟。腹板在第2~19节间有纵沟。第3、第5、第8、第10、第12、第14、第16、第18、第20体节的两侧各具气门1对。头板前部的两侧各有4个单眼;集成左、右眼群,颚肢内部有毒腺;齿板前缘具小齿5个,内侧3小齿相互接近。步足21对,最末步足最长,伸向后方,呈尾状;基侧板后端有2小棘;前腿节腹面外侧有2棘,内侧有l棘;背面内侧有1棘和l隅棘;隅棘顶端有2小棘。
  栖息于丘陵地带和多砂土的低山区,喜欢在温暧的地方。以小型昆虫及其卵等为食。分布很广,主要以陕西、江苏、浙江、河南、湖北等地产量较多。
  2.多棘蜈蚣
  本种与少棘蜈蚣是两个近似的地理亚种。在形态上大体相似,主要区别是:个体较大;尾足的前股节背面内侧棘数、腹面外侧棘数、仅面内侧棘数均较少棘蜈蚣为多;颚肢齿板的齿数亦多。
  栖息于自然村落附近的山坡、田畔、路旁岩石间,或朽木及草丛中。以昆虫为食。分布于广西、云南等地。
【产地】
  (1)少棘蜈蚣:主产于江苏、浙江、湖北、湖南、安徽、河南、陕西等地,以湖北、浙江产量大。野生或饲养。
  (2)多棘蜈蚣:产于广西、云南等地。
【品种考证】
  蜈蚣始载于《本经》,列为下品。后世本草均有记述。《别录》载:“生大吴川谷、江南。赤头、足者良。”《本草衍义》载:“蜈蚣背光,黑绿色,足赤.腹下黄。”李时珍谓:“春出冬蛰,节节有足,双须歧尾。”按其产地、形态及生活习性,均与现今药用蜈蚣相符。
【化学成分】
  含组织胺、溶血蛋白、甲酸、胆甾醇及氨基酸;外皮含有硫键的蛋白质及δ-羟基赖氨酸(δ-hydroxylysine)。蜈蚣油中有油酸、亚油酸、亚麻酸、棕榈酸、十六碳烯酸等脂肪酸。
【药理作用】
  1 抗惊厥:蜈蚣粉剂对士的宁、烟碱及戊四氮所致小鼠惊厥有不同程度的对抗作用。
  2 .对心血管的影响:蜈蚣水溶性去蛋白提取液对离体豚鼠心房有加强心肌收缩力的作用;蜈蚣水溶液对麻醉犬有明显降压作用,其降压作用随剂量增大而增强,实验表明,降压作用与肾上腺素α、β受体,胆碱能M受体,组胺H受体无关,剪断双侧迷走神经也不影响降压作用。此外,蜈蚣水溶液明显增加蟾蜍下肢血管灌流量,有直接扩张血管的作用。另外,本品能抑制结核杆菌、皮肤真菌以及抗肿瘤作用。
【采收加工】
  人工饲养的蜈蚣,一般在7~8月采收;野生蜈蚣在夏季雨后根据栖息环境翻土扒石寻捕。捕后,先用沸水烫死,取长宽和蜈松相等,两端削尖的薄竹片,一端插入蜈蚣的头部下腭,另一端插入尾端,借竹片的弹力,使蜈蚣伸直展平。晒干或烘干。
【炮制】
  1.蜈蚣 《鬼遗方》:“去头、足赤者。”《本草经集注》:“勿令伤,暴干之。”《奇效良方》:“细锉。”《审视瑶函》:“去头、足、尾。”现行,取原药材,除去竹片及头、足,用时剪成小段。
  2.炙蜈蚣 《雷公炮炙论》:“先以蜈蚣木末,不然用柳蚛末,于土器中炒令木末焦黑后,去木末了,用竹刀割去足、申了用。”《日华子》:“入药炙用。”《纲目》:“今人惟以火炙,去头、足用,或去尾、足,以薄荷叶煨用之。”现行,取蜈蚣,先将头、足除去,用文火焙,焙至黑褐色,不得焦。 (责任编辑:Doctor001)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