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药网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医疗产经 >

新中国建国初期的中医教育 提倡西医学习中医(2)

时间:2015-08-31 15:58来源:未知 作者:Doctor001 点击:
健康报也发表了题为鼓励中医带徒弟的社论。这篇社论中,对河北沧州、山西长治等地中医带徒弟的情况和经验作了介绍。 首批4所中医学院成立 萧龙友发表感言 建立中医高等学府是新中国政府颇为重视的事情,更是中医界人
健康报也发表了题为“鼓励中医带徒弟”的社论。这篇社论中,对河北沧州、山西长治等地中医带徒弟的情况和经验作了介绍。
  首批4所中医学院成立
  萧龙友发表感言
  建立中医高等学府是新中国政府颇为重视的事情,更是中医界人士的热望。1956年,首批成立了北京、上海、成都、广州4所中医学院。萧龙友先生得知此消息后,激动万分,奋笔写下“中医学院成立感言”一文,发表于1956年6月8日健康报。
  萧龙友(1870~1960)是北京四大名医之一,20世纪30年代就已在中医界闻名遐迩。萧先生对中医教育事业非常重视,培养出了赵树屏、白啸山等高徒。他还于1930年与孔伯华先生共同创办了北京国医学院。
  解放初,萧龙友任北京市人民代表,1950年任北京市中医师考试委员会委员,1951年被政务院聘为中央文史馆馆员,1954年起,历任第一、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医研究院顾问、名誉院长,中华医学会副会长,中国科学院生物地学学部委员等职。
  耄耋之年的萧龙友先生,仍然念念不忘发展中医教育事业。在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他提出了建立中医学院的提案。
  获悉首批4所中医学院成立的喜讯,萧龙友先生写下《中医学院成立感言》一文。在此文中,萧先生还颇有远见地提出了中医各派别要消除门户之见和中医要走向世界的主张。他在文中指出:“……以往中医传授门户之见较重,且多故步自封,所以近百年来进步较缓。现在中医学院的教学,必须打破门户之见,急起直追,赶上世界先进医学水平,加强理论联系实际,进一步发扬中医学,以供世界同用,而成为世界的新医学。”
  为提高中医学院教学质量
  秦伯未联合五老上书
  1956年,北京、上海、成都、广州四所中医学院成立了。早年曾受到施今墨、丁甘仁、恽铁樵等宗师培养,新中国成立后又受到党和国家关怀的一代医林精英在组建中医学院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祝谌予担任了北京中医学院第一任教务长,秦伯未兼任了北京中医学院教授和院务委员会常务委员。在上海,程门雪、黄文东、章巨膺等协力组建了上海中医学院。程门雪、黄文东先后担任了上海中医学院院长,章巨膺担任了教务主任。这些知名医家们为新中国的中医教育事业孜孜不倦地工作,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秦伯未(1901~1967)是海上名医丁甘仁先生的门生。1919年,年方18岁的秦伯未考入了丁甘仁创办的上海中医专门学校,为该校第三届学员。秦先生曾用10年的时间潜心研究《内经》,撰著了5部有关《内经》研究的学术著作,他在《内经》研究中取得的卓著成就颇受中医界同仁的推崇,被誉为“秦内经”。1927年,秦伯未与王一仁、严苍山、许半龙、章次公等人,在上海创办了中国医学院。秦伯未先后担任中国医学院的教务长、院长、名誉院长、教授等职,为办学呕尽了心血。新中国成立后,秦先生奉调进京,担任卫生部中医顾问,并在北京中医学院任教。
  自20世纪20年代创办上海中国医学院,到50年代任职北京中医学院,秦伯未先生对中医教育始终是一往情深。
  1962年7月,在中国第一批中医正规大学生毕业之后,有感于这批毕业生的不足之处,秦伯未与于道济、陈慎吾、任应秋、李重人等5位先生联名提出了《对修改中医学院教学计划的几点意见》。
  在《意见》中,指出了这批学生“在中医学术水平方面,还有不足之处”,“特别是阅读中医古书尚有困难,运用理法方药、辨证施治处理疾病尚欠正确,看来基本功打得非常不够”,并建议:“《内经讲义》应由过去只讲120课时增加到488课时”,“精选《素问》、《灵枢》两书里的原文100篇左右”,以便“增强学生阅读古代著作的能力,给了他们一把今后的钻研开关的钥匙”。这就是著名的“五老上书”。
  这份《意见》不仅在当时是切中时弊,而且在今天看来仍然极富现实意义。然而,就是这样一份对发展中医教育有重大意义的《意见》,在“文革”中却被打成冤案。“文革”结束后,才得到平反昭雪。 (责任编辑:Doctor001)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