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化学小分子替代四个外源基因:药浴后,体细胞返老还童成干细胞 裴端卿团队找到用体细胞制备干细胞的魔法药水。 裴端卿研究员与同事在实验室 本报记者 叶 青 通讯员 黄博纯 这只是一个开始。未来可以根据所需的干细胞类型,设计特定药水,有目的性诱导出各种...
30年过去,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疫苗仍未出现,但据英国《自然医学》杂志16日在线发表的一篇论文称,美国科学家团队通过改造两种不同的HIV中和抗体,使得单次注射长效HIV抗体可以预防猴子感染,有效防护时间长达20个星期。这一成果为人类开发间歇性预防性...
记者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了解到,该校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金帆教授课题组的一项交叉科学研究,揭示了绿脓杆菌中合作演化稳定的机制。该成果日前发表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通讯》上。 绿脓杆菌是一种在自然界广泛存在的条件性致病菌。在绿脓杆菌...
记者从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获悉,该院智能所智能微纳器件研究室张忠平特聘研究员团队,在肿瘤细胞检测及精准手术导航方面取得最新突破。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在国际化学期刊《ACS纳米》上,并已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 肿瘤细胞不受控制生长和永生化需要高...
在艾滋病疫苗研发成功之前,抗HIV药物是防治艾滋病最有效的手段。来自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的消息,该所研究团队最新找到了一种HIV-1新靶点小分子药物候选物,成果已发表在权威刊物《科学报告》上。 该团队与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孙汉董院士团队合作,系...
《科学免疫学》 2018.4 滤泡辅助性T细胞(TFH)在形成B细胞介导的抗体应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从艾滋病患者身上提取淋巴结,研究人员运用大规模的细胞测量方法和TCR测序来直接检查TFH对艾滋病病毒的应答,发现TFH并没有在抵御病毒感染中正常发挥作用。进一...
《科学》杂志近日以研究长文形式在线发表了饶子和院士团队王祥喜研究员等揭示疱疹病毒组装机制的研究论文。该工作为进一步研究病毒核衣壳与包膜蛋白的组装以及为疱疹病毒的抗病毒治疗奠定了基础,同时,能够以结构为基础将疱疹病毒设计成溶瘤病毒,为治疗肿瘤...
强效低毒的广谱药物有望由此问世 英国《自然微生物学》杂志9日在线发表的一篇研究报告显示,一类用于治疗细菌感染的抗生素,可通过刺激宿主细胞形成抗病毒状态,从而降低小鼠对疱疹、流感和寨卡病毒的易感性。这一发现揭示了一种激活抗病毒防御的新方式。 抗...
英国《自然通讯》杂志近日发表了一项生物医学工程最新成果:美国科学家利用小鼠模型成功展示了一种可响应疾病活动性的释药凝胶,其可装载不同的小分子,能聪明地根据疾病发作的不同严重程度释放相应的剂量,或将开启未来的新型治疗方案。 很多疾病的发作情况...
一直以来,帕金森都被认为是一种起源于大脑的疾病,患者大脑中运动中枢神经元逐步死亡,导致了震颤和运动能力的丧失。但是本周在《Brain》科学期刊上发表的一项新研究阐明了另一种思路,新研究表示,帕金森病基因突变的最初原因可能不在大脑中,而是藏在外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