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药网

刺蒺藜《青阳客栈》

时间:2018-08-06 10:35来源:未知 作者:Doctor001 点击:
【标题】 刺蒺藜《青阳客栈》 【名称】 刺蒺藜 【英文】 Puncturevine Caltrop Fruit 【拉丁文】 Fructus Tribuli 【异名】 茨(《诗经》),蒺藜(《毛诗传》),蒺藜子、旁通、屈人、止行、豺羽、升推(《本经》),即藜(《别录》),白蒺藜子(《药性论》
【标题】
刺蒺藜《青阳客栈》
【名称】
刺蒺藜
【英文】
  Puncturevine Caltrop Fruit
【拉丁文】
  Fructus Tribuli
【异名】
  茨(《诗经》),蒺藜(《毛诗传》),蒺藜子、旁通、屈人、止行、豺羽、升推(《本经》),即藜(《别录》),白蒺藜子(《药性论》),杜蒺藜(《圣惠方》),土蒺藜(《御药院方》),白蒺藜(《医学入门?本草》),休羽(《纲目》),旱草(《本草经解》),三角蒺藜(《本草求真》),三角刺(《中国药用植物志》),八角刺(《青海药材》),蒺骨子、野菱角、地菱(《江苏植物药材志》),硬蒺藜(《中药材品种论述》),蒺藜蓇葖(《山东中药》),蒺藜狗子(吉林、辽宁、四川),七里丹(湖南),陀罗刺(甘肃),菱角刺(四川西昌)。
【性味归经】
  味苦、辛,性平。归肝经。
【功效】
  平肝,解郁,祛风明目。
【药用】
  为蒺藜科植物蒺藜 Tribulus terrestris L. 和大花蒺藜 Tribulus cistoides L. 的果实。
【应用】
  用于头痛,眩晕。刺蒺藜苦泄辛散,性平入肝,既能平肝阳,又能散风邪,故为治头痛、眩晕之要药。治肝阳上亢之头痛、眩晕,常配天麻、生白芍、生石决明等药,以共奏平肝潜阳祛风之功。治头风头痛,证属风热者,常配桑叶、菊花、蔓荆子等药,以疏风散热止痛;若属风寒者,常配白芷、川芎、防风等药,以疏风散寒止痛。
  用于胸胁或乳房胀痛,经闭,癥瘕等证。刺蒺藜能疏肝解郁,治肝气郁结所致的胸胁或乳房胀痛,常与疏肝理气止痛之香附、郁金、橘叶、青皮等药配伍。治产后乳难,证属肝郁气滞者,常配香附、柴胡、漏芦等药,以疏肝解郁通乳;若伴气血双亏者,又当配黄芩、当归、王不留行等药,以补气养血通乳。现代有用刺蒺藜配三七治冠心病,配青橘叶治乳房小叶增生者,均有一定效果。气滞而致血瘀的经闭、癥瘕,用其配活血药可行气活血以消瘀滞,如治经闭,常配当归、川芎、红花等药,以活血通经;治癥瘕,常配丹参、蟅虫、鳖甲等药,以化瘀消癥。
  用于目赤翳障。刺蒺藜善平肝散风明目,用治肝经风热,目赤多泪,或痛或痒,证轻而热不甚者,单用即效;证重而热盛者,常配菊花、决明子、青葙子等药,以疏风清肝明目。若生翳膜,则可与谷精草、密蒙花、蝉衣等明目退翳药同用。若兼肝肾亏虚者,又当于补肝肾之枸杞子、菟丝子、女贞子等药中掺入本品。
  用于风疹瘙痒,白癜风。刺蒺藜,能祛风止痒,为治风疹瘙痒所常用。证属风邪盛者,多配荆芥、蝉衣、防风等药,以增强祛风除湿止痒之力;属血热夹风者,多配荆芥穗、生地黄、紫草等药,以凉血祛风止痒;属风邪夹湿者,多配地肤子、苦参、白鲜皮等药同用,以祛风除湿止痒;属病久兼血虚者,多配当归、制首乌、苏木等药,以养血活血祛风止痒。若治白癜风,可单用,或配紫草、生首乌、土茯苓等药,以凉血祛风利湿。
  用于疮疽、瘰疬。刺蒺藜能活血而消疮肿,治疮疽,可配银花、蒲公英、赤芍等药,以清热解毒消肿;治瘰疬,可配连翘、玄参、猫爪草等药,以解毒散结消瘰。
【注意】
  血虚气弱及孕妇慎服。
【用法用量】
  6.00 - 9.00 g
【形态】
  1.蒺藜
  一年生草本。茎通常由基部分枝,平卧地面,具棱条,长可达1m左右;全株被绢丝状柔毛。托叶披针形,形小而尖,长约2mm;叶为偶数羽状复叶,对生,一长一短;长叶长3~5cm;宽1.5~2cm,通常具6~8对小叶;短叶长1~2cm,具3~5对小叶;小叶互生,长圆形,长4~15mm,先端尖或钝,表面无毛或仅沿中脉有丝状毛,背面被以白色伏生的丝状毛。花淡黄色,小型,整齐,单生于短叶的叶腋;花梗长4~10mm,有时达20mm;萼5,卵状披针形,渐尖,长约4mm,背面有毛,宿存;花瓣5,倒卵形,先端略呈截形,与萼片互生:雄蕊10,着生与花盘基部,基部有鳞片状腺体。子房5心皮。果实为离果,五角形或球形,由5个呈星状排列的果瓣组成,每个果瓣具长短棘刺各1对,背面有短硬毛及瘤状突起。花期5~8月,果期6~9月。
  生于荒丘、田边及田间。分布于全国各地。
  2.大花蒺藜
  多年生草本。枝匍匐或上升,密被柔毛。 叶对生,长2.5~4.5cm,有小叶4~7对;小叶近无柄或具短柄,纸质,长圆形或倒卵状长圆形,先端近圆形而急尖,基部偏斜;托叶对生,披针形或近镰刀状,长约6mm。花大,单生叶腋,直径约3cm,花梗约与叶等长;萼片披针形,长约8mm,外面被长柔毛;花瓣倒卵状长圆形,长约20mm;子房被淡黄色硬毛,花柱粗壮,长约2mm,柱头裂片小。分果片长8~12mm,有小瘤体和锐刺2~4条。花期5月。
  生于海滨砂滩或荒地上。分布于海南、云南。
【产地】
  1.蒺藜 Fructus Tribuli Terrestris 主产于河南、河北、山东、安徽、江苏、四川、陕西等地。销全国,并出口。
  2.大花蒺藜 Fructus Tribuli Cistoidis 产于云南。多自产自销。
【品种考证】
  刺蒺藜始载于《本经》,原名蒺藜子,列为上品。《本草经集注》云:“多生道上而叶布地,子有刺,状如菱而小。”《本卓图经》引《尔雅》郭璞注云:“布地蔓生,细叶,子有三角刺人是也。”《本草衍义》谓:“蒺藜有两等,一等杜蒺藜,即分之道傍布地而生,或生墙上,有小黄花,结芒刺,此正是墙有茨者。”《纲目》亦载:“蒺藜,叶如初生皂荚叶,整齐可爱。刺蒺藜状如赤根菜子及细菱,三角四刺,实有仁。”根据以上历代本草对其形态及生境的描述,再参考《本草图经》“秦州蒺藜子”图、《纲目》及《植物名实图考》的蒺藜图,则所指均与蒺藜科植物蒺藜相吻合。历代本草有在蒺藜条下记载了一种白蒺藜,或称沙苑蒺藜,如《本草图经》云:“又一种白蒺藜,今生同州沙苑(今陕西大荔县南),牧马草地最多,而近道亦有之,绿叶细蔓,绵布沙上。七月开花黄紫色,如豌豆花而小,九月结实作荚,子便可采。”以后《本草衍义》、《纲目》等本草皆承《本草图经》之说,均将白蒺藜与蒺藜作为一类二种而记载,考其文字描述及附图,所言之白蒺藜应为豆科植物沙苑子,不作刺蒺藜用。 (责任编辑:Doctor001)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