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药网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医疗产经 >

我在封闭区转运病人

时间:2021-06-13 06:40来源:广州日报 作者:Doctor001 点击:
我在封闭区转运病人 记奔跑在荔湾南片区的多家医院转运志愿者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转运团队 医生在转运病人。 转运团队将病人送到医院。 这些日子,被按下停摆键的荔湾南片区,安静的街道上,穿梭的只有警车、救护车、各类防疫工作用车。在日夜忙碌的民警、
我在封闭区转运病人
——记“奔跑”在荔湾南片区的多家医院转运志愿者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转运团队


医生在转运病人。


转运团队将病人送到医院。

  这些日子,被按下“停摆键”的荔湾南片区,安静的街道上,穿梭的只有警车、救护车、各类防疫工作用车。在日夜忙碌的民警、交警、环卫工人、社区工作者、志愿者和医务人员当中,负压救护车转运团队并不抢眼。

  人们并不知道,其实他们是这里面对挑战最大的医护群体之一——在临时应急医疗体系磨合的最初,酷日当空,封裹严实,又当医护又抬担架,初判病情、安抚情绪,食宿不定时,还需艰难摸索管制下的交通、对接磨合中的接收医院……

  记者连线来自多家医院的转运志愿者,听他们讲述封闭区里转运病人的故事。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周洁莹、何雪华、任珊珊 通讯员彭福祥、潘曼琪、朱钦文、王舒慧

  图/受访者提供

  中山一院转运团队:

  在他人困难之时给予慰藉,这就是意义

  一次长达5小时的转运

  6月4日晚上6点多,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蔡锐彬、邹德志、王甲、谢庆明4名医护人员和简祥永、邹永祥2名司机紧急出发,带着急救装备和防疫物资支援荔湾区广钢新城医院,主要负责执行负压救护车120转运病人任务。至6月8日,已出车15次,平均每天转运四五名病人,多次深入到最严重的封闭区域救治患者。

  从越秀到荔湾,路途不远,但沿途却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一条河、一座桥把两岸的人们分得清清楚楚。越靠荔湾,行人越少。

  刚到荔湾,尚未休整,转运小分队马上接到了第一单任务——转运一名有发热症状的病人。荔湾区很多道路都有交通管制,加上一些医院不具备接收条件,蔡锐彬他们带着病人抵达具备接诊条件的医院时已经是凌晨两点多。

  穿着防护服,4个人在后车厢照顾病人几个小时,幸运的是,病人情况良好,他们不断地和病人交流、打气,讲讲笑话,熬过艰难时刻。“能够在他人困难之时给予一点慰藉和温暖,这就是意义。”蔡锐彬说。

  被误会“中招”就麻烦了

  6月8日凌晨,中山一院转运团队又接到120出车通知,是到白鹤洞海荣花园接一名31岁的发热女性,初步判断发热是哺乳期乳腺炎引起,但也不排除新冠风险。

  出车前,他们跟患者进行了详细的电话沟通,患者只是希望有医生上门对病情进行评估,不打算到医疗机构去就诊,但他们判断该患者到医院就诊更安全一些。

  耐心劝了好一阵,患者才同意外出就诊。深夜的居民小区一片寂静,只传来转运队员们窸窸窣窣的脚步声。

  这名两个月大婴儿的妈妈把孩子留给了家里人,决定独自一人乘坐救护车去就诊。“我不会被拍照吧?如果被误会是新冠肺炎就麻烦了。”上车前,她有点担心地问。蔡锐彬和队友们商量了一下,决定在上下车时有意地把她保护在中间,用身体遮挡住她。

  “在特别时期,我们深刻感受到,普通患者比较担心被误认,因此抗拒去医院,他们非常需要心理支持。‘有时是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在安慰’,这一次,我们更加明白其中的深意。”

  南方中西医结合医院转运团队:

  扎实做好防护就是克服担心的最大利器

  转运了一名密接者

  在中山一院转运团队出征的第二天中午,来自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急诊科,支援荔湾防疫的负压救护车6人医护小分队刘世钊、孙煌、曾登、徐帅、陈勇华、冯国良也带着防疫物资和急救装备来到了封闭区内的广中医三附院急诊科。大家在了解工作流程、熟悉工作场地之后,又接受了三级防护的相关培训。下午5时,6人分成A、B两组开始值班,每组医生、护士、司机各一名,每两天轮值一次24小时班,轮休的小组则就地驻扎在门诊二楼的临时房间休息。

  “我们转运的很多病人就是普通人,生病了要去医院。但毕竟他们来自中高风险区,很难说有没有感染的可能。所以,每一次转运都要严格按照最高的防护标准来执行。按照既定的部署,我们把不同病种、来自不同风险级别区域的病人,分别送往特定的医院。”刘世钊介绍,荔湾这一片区的范围不算太大,但每一次出车至少都要两个小时以上。因为这个临时的应急医疗系统刚刚建立,仍处于磨合阶段。

  6月8日中午,刘世钊接到了第一单转运密接者的任务。这是一名38岁的女性,虽然核酸检测并无异常,但她已发热3天,也曾在没戴口罩的情况下和一名确诊患者有过接触。按照规范的流程,她必须到区域内的指定医院接受隔离观察和对应治疗。

  这一趟从患者家里到指定的医院,路途并不远,但还是花了不少时间。因为这家指定医院临时接到收治病人的通知,隔离病房的准备工作还没有彻底完成。为了减少感染风险,刘世钊和队友下了车,在中午的太阳下协调、等候了一个多小时,才把病人送进了医院。

  “病人一路上就很担心,一直在问自己的情况是不是很严重,风险是不是很大,等待时间越长越不安。我们耐心地安抚她,告诉她没关系,在车上很安全;不要想太多,住进医院后也要配合治疗,相信国家,不会有事。”

  “其实我们也紧张”

  近距离地接触高风险区域的病人,甚至密接者,未来可能还会有转运确诊者的任务,他们的心情是怎样的?

  蔡锐彬说,几天来大家同吃同住,也会交流彼此的感受,都明白彼此内心深处的担心。身处高风险区域,接诊病人存在感染可能,不停地穿脱防护服,大大增加了暴露风险……但是,作为急诊医护人员,他们早有为病人冲锋陷阵的准备。

  刘世钊也说,大家第一次面对高风险人群,担心是一种本能,不可能没有,但你必须去克服,尽量控制紧张和担心的情绪,把工作做好。

  靠什么去克服呢?扎扎实实做好防护就是克服担心的最大利器。“全队几个人拧成一股绳,以大局为重、相互照应,担心也好、疲惫也好、对家人的思念也好,都会减轻。”

(责任编辑:Doctor001)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