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药网

黄药子《青阳客栈》

时间:2017-12-07 10:30来源:未知 作者:Doctor001 点击:
【标题】 黄药子《青阳客栈》 【名称】 黄药子 【拉丁文】 Rhizoma Dioscoreae Bulbiferae 【异名】 黄药(《刘涓子鬼遗方》),黄药根(《开宝本草》),苦药子(《圣济总录》),山慈姑、金线吊虾蟆(《植物名实图考》),红药子(《四川中药志》),黄独根
【标题】
黄药子《青阳客栈》
【名称】
黄药子
【拉丁文】
  Rhizoma Dioscoreae Bulbiferae
【异名】
  黄药(《刘涓子鬼遗方》),黄药根(《开宝本草》),苦药子(《圣济总录》),山慈姑、金线吊虾蟆(《植物名实图考》),红药子(《四川中药志》),黄独根(《江西草药》),苦卡拉、蓑衣包、黄狗头(《滇南本草》整理本),苦茅薯(《云南药用植物名录》),零余子、黄狗子(《全国中草药汇编》),猴姜七、毛卵砣(《万县中草药》),金线吊葫芦(江西),金线吊蛋、黄金山药、薯瓜乳藤(广东、广西),铁秤砣(浙江),狗嗽、土芋(福建)。原植物黄独又名:零余薯(《广州植物志》),雷公薯(《中国高等植物图鉴》)。
【性味归经】
  味苦,性寒,小毒。归肺、肝经。
【功效】
  散结消瘿,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药用】
  为薯蓣科植物黄独 Dioscorea bulbifera L. 的块茎。
【应用】
  用于瘿瘤。黄药子有良好的软坚散结消瘿作用,可单用,如《斗门方》治项下气瘿,即单用黄药子浸酒服。亦常与海藻等药配伍,以增强软坚散结作用,如《证治准绳》海药散。现代临床亦用于治疗缺碘性地方性甲状腺肿、甲状腺瘤以及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
  用于喉痹,咽喉肿痛,痈肿疮毒及毒蛇咬伤等。黄药子味苦性寒,有清热解毒之效,治疗热毒偏盛之喉痹咽喉肿痛,可单用黄药根水研汁含;亦可配伍白僵蚕、苦参、山豆根等,以加强清热解毒作用。治诸疮毒,蛇咬伤,除外用,亦可配合清热解毒药内服。治疮毒,可配伍金银花、连翘、紫花地丁等;治蛇毒,可与半枝莲、蚤休、万年青等同用。现临床用治消化道等癌症,可配合其他解毒抗癌药用。
  用于吐血,衄血,咯血。黄药子又有凉血止血之功效。可单用,如《圣惠方》治吐血不止,即单用黄药子一两,水煎服。亦可配伍蒲黄、茜草、仙鹤草等药用,以加强止血作用。
  此外,黄药子尚有清肺止咳作用,用于百日咳、肺热咳喘等症,可单用,亦可配伍其他止咳平喘药同用以增强疗效。
【注意】
  内服剂量不宜过大。
【用法用量】
  3.00 - 9.00 g
【形态】
  缠绕本质藤本。块茎卵圆形至长圆形,近于上面,棕褐色。表面密生多数细长须根。茎圆柱形;左旋。无毛。单叶互生;叶柄较叶片稍短;叶片宽卵状心形或卵状心形;长5~16(~26)cm,宽2~14(~26)cm,先端见状渐尖,边缘全缘或微波状,两面无毛;叶腋内有大小不等的紫褐色的球形或卵圆形珠芽(零余子),是径1~3cm,外有圆形斑点。花单性,雌雄异株;雄花序穗状下垂;常数个丛生于叶腋,有时基部论序延长排列成圆锥状;雄花单生密集,基部有卵形苞片2枚;花被片披针形,新鲜时紫色;雄蕊6,着生于花被基部,花丝与花药近等长;雌花序与雄花序相似,常2至数个丛生叶腋,长20~50cm,退化雄蕊6。长仅为花被片的1/4。蕨果反折下垂;三棱状长圆形,长1.5~3cm,宽0.5~1.5m,两端圆形;成熟时淡黄色,表面密生紫色小斑点;种子深褐色,扁卵形,通常的两者生于每室中轴的顶端,种翅栗褐色;向种子上延伸,呈长圆形。花期7~10月;果期8~11月。
  生于海拔2000m以下的河谷边、山谷阴沟或杂木林缘。分布于华东、中南、西南及陕西、甘肃、台湾等地。
【产地】
  主产于湖北、湖南、江苏等地;河南、山东、浙江、安徽、福建、云南、贵州、四川、广西等地亦产。销全国。
【品种考证】
  《千金·月令》载有“万州黄药子”,用以疗瘿疾。《开宝本草》载有“黄药根”。《滇南本草》首见“黄药子”之名,但无形态描述。《纲目》所载肉色颇似羊蹄根的黄药子,系蓼科植物虎杖 Polygonum cuspidatum Sieb. et Zucc.。《本草原始》对黄药子特征记载颇详,云:“黄药子,皮紫黑色,多须,每须处有白眼,肉色黄。”并有附图,均与本品形态一致。此外,《植物名实图考》在“山慈姑”条下云:“江西、湖南皆有之,非花叶不相见者。蔓生绿茎,叶如峨眉豆叶而圆大,深纹多皱。根大如拳,黑褐色,四周有白须长寸余,蓬茸如蝟。”所述特征也与本品一致。《植物名实国考》所收“黄药子”条,附图(-)与毛茛科植物锥花威灵仙 Clematis terniflora DC. 相似;附图(二)(三)是蓼科植物虎杖,均非本品。
【采收加工】
  黄药子栽种2~3年后在冬季采挖,把块茎径粗在30cm以上的加工作药,其余的可继续栽培1年。洗去泥土,剪去须根后,横切成厚1cm的片,晒或炕干,或鲜用。
【炮制】
  《圣惠方》:“捣细罗为散。”《博济方》:“为末。”《斗门方》:“黄药子一斤,浸洗净,酒一斗浸之。”《本草蒙筌》:“生捣取汁。”现行,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小块或厚片,干燥。
  贮干燥容器内,置通风干燥处。防霉,防蛀。
【附方】
  1.治瘿气 ①黄药子一斤。浸洗净,酒一斗浸之,每日早晚常服一盏,忌一切毒物及不得喜怒。(《斗门方》)②海藻(酒洗)一两,黄药子二两(万州者佳)。上为末,置掌中时时以舌舐之,以津咽下,治三分之二止药。先须断厚味,戒酒色。(《证治准绳》海药散)
  2.治缠喉风,颐颌肿及胸膈有痰,汤水不下者 黄药子一两。为细末,每服一钱,白汤下。吐出顽痰。(《扁鹊心书》黄药子散)
  3.治热毒,毒气攻咽喉肿痛 黄药一两,地龙一两(微炙),马牙消半两。上药捣细罗为散,以蜜水调下一钱。(《圣惠方》)
  4.治小儿咽喉肿痛 苦药子、白僵蚕各等分。上二味,捣为细散,每服半钱匕,白矾水调卜,量儿大小加减。(《圣济总录》苦药子散)
  5.治舌肿及重舌 黄药、甘草(炙,锉)各一两。上二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以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食后温服。(《圣济总录》黄药汤)
  6.治发背疮口内满难合 黄药(去粗皮,炒)三两,白芷、白芨、鸡内金各五钱。上四味为末,用新水调,敷周围四畔。(《刘涓子鬼遗方》胜金散)
  7.治发背痈疽脓尽,四面皮粘,恐再有脓毒攻起 黄药子、白药子各一两,赤小豆一合。上三味为末,水调敷。(《刘涓子鬼遗方》逼毒散) (责任编辑:Doctor001)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