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药网

茵陈《中药全书》

时间:2017-05-16 03:42来源:未知 作者:Doctor001 点击:
【标题】 茵陈《中药全书》 【名称】 茵陈 【拼音】 Yinchen 【英文】 Virgate Wormwood Herb 【日文】 インチンコウ 【拉丁文】 Herba Artemisiae Scopariae 【异名】 茵陈蒿《雷公炮炙论》,茵陈《本草经集注》,茵陈蒿《本草拾遗》,石茵陈《日华子本草》
【标题】
茵陈《中药全书》
【名称】
茵陈
【拼音】
  Yinchen
【英文】
  Virgate Wormwood Herb
【日文】
  インチンコウ
【拉丁文】
  Herba Artemisiae Scopariae
【异名】
  茵陈蒿《雷公炮炙论》,茵陈《本草经集注》,茵陈蒿《本草拾遗》,石茵陈《日华子本草》,绵茵陈《本经逢原》,绒蒿《广西中兽医药用植物》,臭蒿、安吕草《江苏省植物药材志》,婆婆蒿《山东中药》,野兰蒿《湖南药物志》,黄蒿、狼尾蒿(东北),西茵 陈(西北)。
【性味归经】
  苦,微寒。归脾、胃、肝、胆经。
【功效】
  清利湿热,利胆退黄。
【药用】
  本品为菊科植物滨蒿Artemisia scoparia Waldst.et Kit.或茵陈蒿A.capillaris Thunb.的幼苗。
【应用】
  1.用于黄疸。本品苦泄下降,寒能清热,善清利脾胃肝胆湿热,使之从小便出,故为治黄疸要药。若身目发黄,小便短赤之阳黄证,常与栀子、黄柏、大黄同用,如茵陈蒿汤;若黄疸湿重于热者,可与茯苓、猪苓同用,如茵陈五苓故;若脾胃寒湿郁滞,阳气不得宣运 之阴黄,多与附子、干姜等配用,如茵陈四进汤。
  2.用于湿温,湿疹,湿疮。取其清热利湿之功,故亦可用于湿疮瘙痒,可与黄柏、苦参、蛇床子、地肤子等同用。也可煎汤外洗。
【注意】
  蓄血发黄及血虚萎黄者慎用。
【用法用量】
  煎服,10~30g。外用适量。
【形态】
  滨蒿 多年生草本或半灌木。茎直立,高0.5~1 m,基部木质化,表面有纵条纹,多分枝;幼苗密被白色柔毛,成长后近无毛。叶二回羽状分裂,下部叶裂片较宽短,常被短绢毛;中部以上叶长达2~3cm,裂片线形,近无毛,上部叶羽状分裂,三裂或不裂。头状花序小 而多,在枝端密集成复总状,有短梗及线形苞片;花黄绿色,外层雌性,6~10个,能育,内层较少,不育。瘦果矩圆形,长约0.8mm, 无毛。茵陈蒿 半灌木状多年生草本。根分枝,常斜生。茎丛生,基部木质化。头状花序外层雌花4~12个。瘦果长达1 mm。
【产地】
  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主产安徽、浙江、江苏、陕西、山西等省。
【栽培】
  喜温暖湿润气候,适应性较强。以向阳、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栽培为宜。用种子、分株繁殖。种子繁殖:直播或育苗移栽法。直播法,于春季3月播种,将种子与细沙混合后,按行株距25cm×20cm开穴播种。亦可条播,按行株距25cm开条沟,将 种子均匀播入。育苗移栽法,2月育苗,撒播,上覆细土1层,以不见种子为度。苗高6~8cm时,要及时拔去杂草,苗高10~12cm移栽。分株繁殖:3~4月挖掘老株,分株移栽。生长期间,每年中耕除草2~3次;并结合追施人粪尿2~3次。病虫害防治 病害有根腐病、菌核 病。虫害有地老虎等。
【品种考证】
  本品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名医别录》载:“生太山及丘陵坡岸上。”《本草经集注》谓:“今处处有,似蓬蒿而叶紧细,茎(经)冬不死,春又生。”韩保升谓:“叶似青蒿而背白。”综上所述,结合现时山东泰山所产茵陈的品种鉴定和生态分布来 考虑,可知《名医别录》谓“生太山”之茵陈即今之猪毛蒿,《本草图经》的“绛州茵陈”,就其地理分布而言,亦当属于此种。而陶 弘景称“经冬不死,春又生”者,虽未指明出产地区,但可理解为多年生或二年生草本。因此,可以认为现时国内各地通作药用的“叶 似青蓠而背白”(指幼苗)的猪毛蒿Artemisia scoparia Waldst.et kit.和茵陈蒿A.capillaris Thunb.都属于传统药用的茵陈,古今药用品种一 致。
【商品规格】
  商品有西茵陈,绵茵陈之分,以前者质佳。均以质嫩、绵软、色灰白、香气浓者为佳。习惯认为产于陕西三原的质最优。
【显微特征】
  茵陈蒿粉末:
  1.T形非腺毛众多,大多碎断呈纤维样,完整者顶端细胞极长,可至2 mm,直径6~26 μm,两臂不等长,壁厚,木化,基部1~2细胞,极扁短。
  2.腺毛稀少,头部4、6、8细胞,顶面观呈鞋底形,细胞成对排列,侧面观细胞排成2~4层,无柄。
  3.上表皮细胞垂周壁较直,下表皮细胞垂周壁波状弯曲;上下表皮均有气孔,不定式,副卫细胞3~5个。
【化学成分】
  滨蒿含挥发油,油中成分有香芹酮、对-聚伞花素、苧烯、紫苏烯、α-水芹烯、百里香酚、α-、β-蒎烯、松油醇-4、马鞭草酮、萘、芳甲基苯乙酮。另含滨蒿素、对羟基苯乙酮及绿原酸等。菌陈含挥发油,油中成分有月桂烯、苧烯、桉油精、α-蒎烯、莰烯、α-姜黄烯、达瓦酮、茵陈炔酮、丁香酚、异丁香酚、萘、苯甲 醛、龙脑。另含茵陈色原酮、6,7-二甲氧基香豆素(即滨蒿素)。另据报道,从茵陈蒿地上部分分得茵陈蒿素A、B。
【药理作用】
  1.保肝利胆 水煎液、去挥发油水提取物、挥发油、醇提取物、6,7-二甲氧基香豆素(滨蒿素)、咖啡酸、茵陈色原酮、甲基茵陈色原酮等动物试验均有促进胆汁分泌与排出作用,以后者作用为强。煎剂对四氯化碳所致肝损害大鼠有一定的保肝作用,肝细胞肿胀、脂肪病 变与坏死有不同程度的减轻。
  2.抗炎、镇痛、解热:6,7-二甲氧基香豆素(滨蒿素)对小鼠有镇痛作用;对小鼠、大鼠及兔均有解热作用;对大鼠有抗炎作用。此外,茵陈有利尿、兴奋平滑肌、抑制肿瘤等作用;体外试验有抗钩端螺旋体与杀蛔虫作用。茵陈色原酮为抗肿瘤活性成分。
【采收加工】
  春季幼苗高6~10cm时采收或夏秋花蕾长成时采割,除去根部及老茎,晒干。春采去根幼苗习称“绵茵陈”;夏秋采割的地上部分习称“茵陈蒿”。栽培者栽后第2年3~4月即可采收嫩梢,连续收获3~4年。
【炮制】
  取原药材,除去残根、老茎、杂质,搓碎或切碎,绵菌陈筛去灰屑。
【性状】
  幼苗,灰绿色,全体密被白色柔毛,绵软如绒。茎细小,直径1~2 mm,叶有柄,叶片皱缩,二回羽状深裂,小裂片卵形或条形,长2~6 mm,全缘;质软。气微香,味微苦。饮片性状:绵茵陈呈松散之团状,灰绿色至黄绿色,全体密披白色茸毛,质绵软如绒。气清香,味微苦。茵陈蒿为类圆形片或块、 茎、叶、花序、果实混杂。断面类白色,周边淡紫色或紫色,体轻,质脆,气芳香,味微苦。 (责任编辑:Doctor001)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