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药网

土茯苓《青阳客栈》

时间:2015-10-22 20:50来源:未知 作者:Doctor001 点击:
【标题】 土茯苓《青阳客栈》 【名称】 土茯苓 【拉丁文】 Rhizoma Smilacis Glabrae 【异名】 禹余粮、白余粮(《本草经集注》),草禹余粮(《本草拾遗》),刺猪苓(《本草图经》),过山龙、硬饭(《朱氏集验医方》),冷饭团(《卫生杂兴》),仙遗粮(
【标题】
土茯苓《青阳客栈》 
【名称】
土茯苓 
【拉丁文】
  Rhizoma Smilacis Glabrae 
【异名】
  禹余粮、白余粮(《本草经集注》),草禹余粮(《本草拾遗》),刺猪苓(《本草图经》),过山龙、硬饭(《朱氏集验医方》),冷饭团(《卫生杂兴》),仙遗粮(《滇南本草》),土萆薢(《本草会编》),山猪粪、山地栗、过冈龙(《纲目》),山牛(《本经逢原》),冷饭头(《生草药性备要》),山归来(《有用植物图说》),久老薯(《广西中兽医药用植物》),毛尾薯(《中药材手册》),地胡苓、狗老薯、饭团根、硬饭头薯(《广西中药志》),土苓(《四川中药志》),山遗粮(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狗朗头、尖光头(《常用中草药彩色图谱》),山硬硬、奇良、白葜、连饭(《浙江民间常用草药》),红土苓、山奇良(《全国中草药汇编》)。原植物土茯苓又名:光叶菝葜(《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红土苓;暗色菝葜又名:白茯苓(《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白土苓。 
【性味归经】
  味甘、淡,性平。归肝、肾、脾、胃经。 
【功效】
  清热除湿,泄浊解毒,通利关节。 
【药用】
  为百合科植物土茯苓Smilax glabra Roxb.及暗色菝葜Smilax lanceaefolia Roxb. var. opaca A. DC. [S. opaca (A. DC.) Norton] 的根茎。 
【应用】
  用于梅毒。土茯苓清热除湿,泄浊解毒,为治梅毒之要药,可单取本品大剂量煎汤频服,或配生苡仁、金银花、防风、木通等祛风利湿解毒之品以加强疗效,如《纲目》所载搜风解毒汤;正气虚弱者,还可加生黄芪、生甘草等以扶正托毒。对因梅毒服用汞剂而致筋骨疼痛,肢体拘挛者,《滇南本草》用土茯苓与防风、金银花、白鲜皮同煎服。现代临床常以土茯苓配金银花、甘草、忍冬藤、蒲公英等,治疗现症梅毒、隐性梅毒、晚期麻痹性痴呆、筋骨拘挛、小儿先天性梅毒性口腔炎等,均有一定效果。 
  用于淋浊、疮肿、瘰疬等。土茯苓解毒而能除湿热,消肿而能散结,配木通、蒲公英、萹蓄等治湿热淋浊;配金银花、连翘等治疮疡肿毒,配白鲜皮、地肤子、苦参、苍术,或单用本品研末,好醋调敷,可用于湿疹、牛皮癣等皮肤病,配黄药子、自毛藤,可治瘿瘤瘰疬。 
  此外,以土茯苓防治钩端螺旋体病,获得一定疗效。用土茯苓煎服,或再以煎液作保留灌肠,可治急性细菌性痢疾;与槐花、甘草配伍,可治血分热毒之红斑狼疮、眼—口—生殖器综合征。近年来还用于多种癌症,如甲状腺腺癌,可配金锁银开、黄药子、乌蔹莓根;湿热毒盛的消化道肿瘤,常与白花蛇舌草、七叶一枝花、黄连、苡仁等配合应用;湿毒所致的骨肿痛或肿瘤骨转移,可与菝葜、川牛膝、乳香、没药等同用。 
【注意】
  肝肾阴虚者慎服,忌犯铁器,服时忌茶。 
【用法用量】
  10.00 - 60.00 g 
【形态】
  1.土茯苓
  攀援灌木,长1~4m。茎光滑,无刺。根状茎粗厚、块状,常由匍匐茎相连接,粗2~5cm。叶互生;叶柄长5~15(~20)mm,约占全长的3/5~1/4,具狭鞘,常有纤细的卷须2条,脱落点位于近顶端;叶片薄革质,狭椭圆状披针形至狭卵状披针形,长6~12(~15)cm,宽1~4(~7)cm,先端渐尖,基部圆形或钝,下面通常淡绿色。伞形花序单生于叶腋,通常具10余朵花;雄花序总花梗长2~5mm,通常明显短于叶柄,极少与叶柄近等长,在总花梗与叶柄之间有1芽;花序托膨大,连同多数宿存的小苞片多少呈莲座状,宽2~5mm,花绿白色,六棱状球形,直径约3mm;雄花外花被片近扁圆形,宽约2mm,兜状,背面中央具纵槽,内花被片近圆形,宽约1mm,边缘有不规则的齿;雄花靠合,与内花被片近等长,花丝极短;雌花序的总梗长约1cm,雌花外形与雄花相似,但内花被片边缘无齿,具3枚退化雄蕊。浆果直径6~8mm,熟时黑色,具粉霜。花期5~11月,果期11月至次年4月。
  生长于海拔1800m以下的林下、灌木丛中、河岸或山谷中,也见于林缘与疏林中。分布于甘肃(南部)、长江流域以南以及台湾、海南、云南等地。亚洲东南部各国亦有。
  2.暗色菝葜
  本种与土茯苓的区别点在于:叶片卵状披针形,背面无白粉,干时不呈青灰色,叶脉在上面凸起。雄花序的总花梗通常在5mm以上,雄花蕾圆柱状。
  生长于海拔2000m以下的林下、灌丛或山坡阴处。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南、广东、广西、贵州和云南等地。 
【产地】
  主产于广东、湖南、湖北、浙江、四川、安徽等地,此外,福建、江西、广西、江苏等地亦产。销全国。 
【品种考证】
  本品始载于《本草经集注》,原名禹余粮,陶弘景在注“石部”禹余粮时指出:“南人又呼平泽中有一种藤,叶如菝葜,根作块有节,似菝葜而色赤,根形似薯蓣,谓为禹余粮。”《本草拾遗》云:“草禹余粮,根如盏连缀,半在土上,皮如茯苓,肉赤,味涩。人取以当谷……今多生海畔山谷。”《纲目》云:“土茯苓,楚、蜀山箐中甚多。蔓生如莼,茎有细点。其叶不对,状颇类大竹叶而质厚滑,如瑞香叶而长五六寸。其根状如菝葜而圆,其大若鸡鸭子,连缀而生,远者离尺许,近或数寸,其肉软,可生啖。有赤白二种,入药用白者良……往往指为萆薢及菝葜,然其根苗迥然不同。”
  以上所载“根作块有节,似菝葜而色赤”、“蔓生”等特征,与今百合科植物土茯苓相符。此外,《滇南本草》记载有二种“土茯苓”,其中一种为本品,另一种为蓼科植物金荞麦。 
【商品规格】
  红土茯苓:简称红土苓。为植物光叶菝葜的根。主产于广东、广西、江苏、浙江、湖南等地。为土茯苓正品。以块大、干燥、粉性大、筋脉少、断面呈淡棕色者为佳。 (责任编辑:Doctor001)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