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药网

山茱萸《青阳客栈》(4)

时间:2020-02-22 14:00来源:未知 作者:Doctor001 点击:
《本草崇原》:山茱萸色紫赤而味酸平,禀厥阴少阳木火气化。手厥阴属心包,故治治心下之邪气寒热。心下乃厥阴心包之部也。手少阳属三焦,故温中。中,中焦也。中焦取汁,奉心化赤而为血,血生于心,藏于肝。足厥阴

  《本草崇原》:山茱萸色紫赤而味酸平,禀厥阴少阳木火气化。手厥阴属心包,故治治心下之邪气寒热。心下乃厥阴心包之部也。手少阳属三焦,故温中。中,中焦也。中焦取汁,奉心化赤而为血,血生于心,藏于肝。足厥阴肝主之血,充肤热肉,故逐周身之寒湿痹。木火气盛,则三焦通畅,故去三虫。
  愚按:仲祖八味丸用山茱萸,后人去桂、附,改为六味丸,以山茱萸为固精补肾之药。此外并无他用。皆因安于苟简,不深探讨故也。今详观《本经》山茱萸之功能主治如此,学者能于《本经》之内会悟,而广其用,庶无拘隘之弊。
  《本草求真》:[批]温补肝肾,涩精固气。
  山茱萸专入肝、肾。味酸性温而涩。何书载缩小便,秘精气,以其味酸酸主收。性涩,涩固脱。得此则精与气不滑。又云,能暖腰膝及风寒湿痹,肝虚则风入,肝寒则寒与湿易犯。鼻塞目黄,肝虚邪客则目黄。以其气温克补,得此能入肝肾二经气分者故耳。冯兆张曰:温暖之剂,方有益于元阳,故四时之令,春生而秋杀也。万物之性,喜暖而恶寒,肝肾居至阴之地,非阳和之气,则阴何以生乎。山茱正入二经,气温而主补,味酸而主敛,故精气益而腰膝强也。且涩本属收闭,何书载使九窍皆通,耳鸣耳聋皆治,亦是因其精气充足,则九窍自利,又曷为涩而不通乎。好古曰:滑则气脱,涩剂所以收之,仲景八味丸用之为君,其性可知矣。绣按《别录》、甄权皆云服能发汗,多是服此精气足而汗自发之意,亦非误文,但令后人费解耳。
  《得配本草》:蓼实为之使。恶桔梗、防风、防己。
  酸,温。入足厥阴、少阴经血分。收少阳之火,滋厥阴之液,补肾温肝,固精秘气。暖腰膝,缩小便,敛内风,涩阴汗,除面疱,止遗泄。
  命门火盛,服之助火精遗。阴虚血热,肝强脾弱,木克土则泻。小便不利,四者禁用。
  《本草经解》:山茱萸气平,秉天秋成之金气,入手太阴肺经;味酸无毒,得地东方之木气,入足厥阴肝经。气味俱降,阴也。
  心下,脾之分也,肝之邪、肝木之邪也。肝木血少气充,则克脾土,并于阳则热,并于阴则寒矣,山茱茛味酸入肝,益肝血而敛肝气,则下之寒热自除矣。
  山茱萸味酸收敛,敛火归于下焦,火在下谓之少火,少火生气,所以温中。
  山茱茛气平益肺,肺主皮毛而司水道,水道通调,则皮毛疏理,而寒湿之痹瘳矣;三虫者,湿热所化也,湿热从水道下行,则虫亦去也。
  《神农本草经读》:山萸色紫赤而味酸平,秉厥阴少阳木火之气,手厥阴心包、足厥阴肝,皆属于风木也;手少阳三焦、足少阳胆,皆属于相火也。
  心下巨阙穴,乃手厥阴心包之募,又心下为脾之分,曰邪气者,脾之邪,实为肝木之邪也,足厥阴肝木血少气亢,则克脾土,并于阳则热,并于阴则寒也,又寒热往来,为少阳之,山萸秉木火之气化,故咸主之。
  山萸味酸收敛,敛火归于下焦,火在下谓之少气,少火生气,所以温中。
  山萸味酸入肝,肝主藏血,血能充肤热肉,所以逐周身寒湿之痹。
  三虫者,厥阴风木之化也,仲景乌梅丸之酸,能治蛔厥,即从此物悟出。
  《本经疏证》:吴茱萸则既开花,而于是时不结实,山茱萸则既结实,而于是时不长茂,并作游行跌荡之态,故其主病并中上且在心下者,尤为异曲同工。第结实于秋者,其性严烈,故辛窜而峻,结实于春者,其性醇和。故酸润而温,惟其酸润而温,故气深稳而力优柔。不然,则心下既有邪气寒热在外,复有寒湿成痹,譬如天下之事,已至内外云扰,又何可以温中解之。以温中而能悉解内外云扰,必其秉疏通之智,具镇定之职,施练达之才,行敦厚之政者也。故山茱萸之主心下邪气寒热逐寒湿痹也。以游行无碍于中土之资,入其中而据之,乃施其春和发越之令,俾出于外,则随汗而能泄,俾入于肠胃,则随下而能通,在于中者既行,闭于外者又安得而不动。是知所谓邪气寒热与寒湿痹者,必系肝以虚而失其疏通之职,土遂硗瘠不能运邪,肌肉应之,亦为寒湿所著而痹阻,此本经之旨,皆论其因于中者耳。若夫别录,则又参出阴虚而火浮于上,阳弱而水脱于下两节。夫阴以静为职,阳以密为功,故生气通天论曰:阴者藏精而起亟,则徒火在上,而头风风气去来鼻塞目黄耳聋面皯,阳不卫外,则小便多汗出。惟得温和润泽之物,镇于中,更以酸味招而收之,斯浮于上者回,脱于下者固,既回既固,气自含蓄于中,阴又安得不强,精又安得不固,阴强精固,五脏又焉得不安?九窍又焉得不开阖合节耶?总之山茱萸之长,在结实于春而备受夏秋冬之气,不吐不茹,能常保其酸温之气味,常布其煦育之清标,在阴则能使阴谐而阳不僭,在阳则能使阳秘而阴不耗,山茱萸之功力毕于此矣。或言山茱萸濒湖谓五月采实,不得竟泥元古之别录。夫自别录千金翼外台秘要至图经均云九月十月采,惟图经载一云五月采,与此小异,明明别著一说,不可为凭。王摩诘山茱茛诗云:“朱实山下开,清香寒更发,幸与丛桂花,窗前向秋月”,则于五月采之说更何如耶?
  《本草分经》:酸、涩,微温。固精秘气,补肾温肝,强阴助阳,而通九窍,兼能发汗。
  《本草思辨录》:今人用山茱萸,惟取其强阴益精,原非不是。但其木高丈余,二月开花,一交冬令,即便结实,是全禀厥阴木气。而实酸温,足以温肝祛风宣窍,故又治鼻塞耳聋目黄面疱。至主心下邪气寒热与出汗之文,或疑其无是能矣。不知其色紫赤,兼入心包,且秉风木疏荡之姿,汗为心液,焉得不溱溱以出汗。汗出则寒热之邪亦去。凡此又当于补益之外详究其义者。然则肾气丸用之,盖不第强阴益精之谓已。
  《医学衷中参西录》:山萸肉:味酸性温。大能收敛元气,振作精神,固涩滑脱。因得木气最厚,收涩之中兼具条畅之性,故又通利九窍,流通血脉,治肝虚自汗,肝虚胁疼腰疼,肝虚内风萌动,且敛正气而不敛邪气,与他酸敛之药不同,是以《神农本草经》谓其逐寒湿痹也。其核与肉之性相反,用时务须将核去净,近阅医报有言核味涩,性亦主收敛,服之恒使小便不利,椎破尝之,果有有涩味者,其说或可信。
  山茱萸得木气得厚,酸收之中,大具开通之力,以木性喜条达故也。《神农本草经》谓主寒湿痹,诸家本草,多谓其能通利九窍,其性不但补肝,而兼能利通气血可知,若但视为收涩之品,则浅之乎视山茱萸矣。 (责任编辑:Doctor001)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