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药网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中药大全 > 外用药 >

大风子

时间:2020-03-02 04:05来源:未知 作者:Doctor001 点击:
【标题】 大风子 【英文】 Chaulmoogratree Seed 【拉丁文】 大风子 Semen Hydnocarpi Anthelminticae,海南大风子 Semen Hydnocarpi Hainanensis 【异名】 大枫子(《品汇精要》),麻风子(《全国中草药汇编》),驱虫大风子(《台湾药用植物志》)。原植物
【标题】
大风子
【英文】
  Chaulmoogratree Seed
【拉丁文】
  大风子 Semen Hydnocarpi Anthelminticae,海南大风子 Semen Hydnocarpi Hainanensis
【异名】
  大枫子(《品汇精要》),麻风子(《全国中草药汇编》),驱虫大风子(《台湾药用植物志》)。原植物海南大风子又名:米康茄、尾加木(广西龙州)。
【性味归经】
  味辛,性热,有毒。归肝、脾经。
【功效】
  祛风燥湿,攻毒杀虫。
【药用】
  为大风子科植物大风子 Hydnocarpus anthelmintica Pierre 、海南大风子 Hydnocarpus hainanensis (Merr.)Sleum [Taraktogenos hainanensis Merr.] 的成熟种子。
【应用】
  用于麻风,梅毒,恶疮,疥癣。大风子味辛,性热有毒,功能祛风燥湿,攻毒杀虫,为治麻风病的专药,外用为主,少作内服,并多入复方,以加强疗效,减低毒性。治麻风、梅毒恶疮,《岭南卫生方》以本品烧存性,与麻油、轻粉研涂,并以其壳煎汤洗之。治大风眉目遍身秽烂,配燥湿、祛风、杀虫之防风、苦参、蝉衣研末为丸内服,如《解围元薮》大风丸;现每与苦参、苍耳子、川芎、白花蛇等祛风燥湿药配用,以增加疗效。治疥疮可与燥湿杀虫止痒之轻粉、枯矾相通,如《疠疡机要》大风子膏;或与硫黄、轻粉、樟脑等配制散剂局部外用。用于癣疮,可与硫黄、雄黄、枯矾同用,如《血证论》大风丹。治顽癣,《外科正宗》以本品配斑蝥、土槿皮、轻粉等浸酒或煎汁外涂。
  用于洒皶鼻,麻疹,皮炎,手足皲裂,亦取其祛风燥湿,杀虫止痒之效。大风子配木鳖子、轻粉、硫黄同研末,于晚间冷开水调涂,可治酒皶鼻。治手足皲裂,《寿域神方》单用本品捣敷局部。治急性荨麻疹,可合大蒜捣烂,煎水涂搽。治神经性皮炎,以本品配白鲜皮、五倍子、松香、鹤虱草、苦参等杀虫、祛风、止痒之品研末烟熏患处。
【注意】
  本品性毒烈,一般只作外用,内服宜慎。必须作内服剂用时,当稀释于复方中用,并不得过量或持续服用。外用也不得过量或久用。阴虚血热、胃肠炎症、目症患者均忌服。本品中毒时可出现头晕、头痛、胸腹痛、恶心、呕吐、四肢乏力、全身发热感,严重时可出现溶血、蛋白尿及管型、肝脂肪变性等症状。
【用法用量】
  0.30 - 1.00 g
【形态】
  1.大风子
  常绿乔木。树干直立,枝伸长。叶革质互生;叶柄长0.6~3cm;内片长椭圆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长10~30cm,宽3~7cm,先端钝尖,基部钝圆,全缘,两面无毛;侧脉8~10对,网脉明显。花杂性或单性,1~数朵簇生,花径约2cm,花柱长1~4cm;雄花萼片5,卵形;花瓣5,卵形,黄绿色,能育雄蕊5个,花丝短而肥厚,外轮雄蕊通常退化成鳞片状,着生瓣基,中央有退化子房;雌花的退化雄蕊合生成纺锤状体,子房卵形,被长硬毛,花柱粗短,被柔毛,柱头5裂,常成冠状反卷。浆果球形,直径6~12cm,果皮坚硬。种子30~50颗,卵形,略呈多角体状,外种皮角质,胚乳丰富。花期1~3月。
  我国台湾、海南及云南等地有栽培。原产东南亚地区及印度等国。
  2.海南大风子
  乔木,高6~9m。叶互生;叶柄长约1.5cm;叶纸质或薄革质,长椭圆形,长8~14cm,宽3~6cm,先端急短尖而钝头,基部楔形,全缘或具不规则的浅波状锯齿;侧脉纤细,每边7~8条。总状花序腋生,长1~1.5cm,无毛;雄花:密集,萼片4,椭圆形,花瓣4,肾状卵形,边缘有缘毛,雄蕊12,花丝疏被短柔毛,花药呈圆形,雌花:花被与雄花的相似而略大,退化雄蕊约15,子房卵状椭圆形,密被黄色绒毛,1室,侧膜胎座5个,胚珠多数,花柱缺,柱头3裂。浆果球形,直径4~7cm,密被褐色柔毛,果皮革质。内含种子约20颗,略呈三角状卵形,长约1.5cm。花期4~9月,果期5~10月。
  生于山地疏林的半阴处及石灰岩山地林中。分布于海南、广西等地。
【产地】
  1.大风子 主产于越南、泰国,以及印度尼西亚、印度、柬埔寨等国。我国台湾、云南南部以及海南岛有少量出产,但尚未形成商品。
  2.海南大风子 产于海南、广西。资源不少,目前尚少收购。
【品种考证】
  本品始载于元代朱丹溪《本草衍义补遗》,为进口药材,以后诸家本草多有收载。《纲目》将其载入木部乔木类,谓:“今海南诸国皆有之。”并引用周达现真腊记:“大风子乃大树之子,状如椰子而圆。其中有核数十枚,大如雷丸子,中有仁白色,久则黄而油,不堪入药。”据此形态、分布描述,与今之大风子相一致。
  ①《本草求原》:“大枫子,须用纹银煎三日夜,去其浮油,以杀其毒,否则燥痰而伤血,多服必致失明。”②《南方主要有毒植物》:“大枫子及其油脂有毒,中毒症状:恶心、呕吐、胸腹痛,严重的可出现溶血、肾炎、肝脂肪变性等。解救方法:洗胃、导泻、服活性炭。对症治疗:胸腹痛可用镇痛剂;如有溶血,可口服硫酸亚铁及注射复方卡古地铁,必要时输血。”
【化学成分】
  种仁占全种子的30%,约含脂肪油50%。大风子油于20~30℃间凝固,故在寒冷气候即变成油膏状。油的性质:n1.4715~1.4753,[α]+42.5~51.50(氯仿),酸价1~20,皂化价187~226.5(平常200~210),碘价94~113(平常93~104)。油的折射率较高,有旋光性,能溶于90%热乙醇,是其特点。油的脂肪酸有大风子油酸(Chaulmoogric acid)、次大风子油酸(Hydnocarpic acid),及少量饱和脂肪酸(如硬脂酸、棕榈酸等)、不饱和脂肪酸(如油酸等)。大风子油酸及次大风子油酸在油中大部分是成甘油酯,如一大风子油酸、二次大风子油酸甘油酯、一次大风子油酸、二大风子油酸甘油酯。此二结构特殊(都有一个环戊烯)的脂肪酸甘油酯,是药的有效成分,约占总油量的90%。就抗麻风的药效而论,次大风子油酸强于大风于油酸,而二者并用时又强于独用。种子含多量脂肪油(大风子油, hydnocarpus oil),油中主要含次大风子酸(hydnocarpic acid)、晁模酸(chaulmoogric acid) 以及二者的甘油酯,另含油酸、棕榈酸及大风子烯酸(gorlie acid)等。此外尚含环戊烯甘氨酸cyelopentinylglycine)等。
【采收加工】 (责任编辑:Doctor001)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