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药网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中药大全 > 涌吐药 >

食盐

时间:2020-02-26 11:30来源:未知 作者:Doctor001 点击:
【标题】 食盐 【英文】 salt 【拉丁文】 Natrii Chloridum 【异名】 盐(《周礼》),咸鹾(《礼记》)。 【性味归经】 味咸,性寒。归胃、肾、大小肠经。 【功效】 涌吐,清火,凉血,解毒,软坚,杀虫,止痒。 【药用】 为海水或盐井、盐池、盐泉中的盐水
【标题】
食盐
【英文】
  salt
【拉丁文】
  Natrii Chloridum
【异名】
  盐(《周礼》),咸鹾(《礼记》)。
【性味归经】
  味咸,性寒。归胃、肾、大小肠经。
【功效】
  涌吐,清火,凉血,解毒,软坚,杀虫,止痒。
【药用】
  为海水或盐井、盐池、盐泉中的盐水经煎、晒而成的结晶体。
【应用】
  主治食停上脘,心腹胀痛,胸中痰癖,二便不通,齿龈出血,喉痛,牙痛,目翳,疮疡,毒虫螫伤。
【注意】
  咳嗽、口渴慎服,水肿者忌服。
【用法用量】
  0.90 - 18.00 g
【产地】
  主为海盐及池盐、井盐。海盐产于辽宁、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台湾;池盐产于山西、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一带;井盐产于云南、四川。销全国各地。
【品种考证】
  汉代《五十二病方》中已有盐作药用的记载。后收载于《别录》,列为中品。《本草经集注》指出食盐因产地不同而色类不一:“有东海、北海盐及河东盐池、梁益盐井,交广有南海盐,西羌有山盐,胡中有树盐,而色类不同。以河东者(在山西省)为胜。”《本草拾遗》云:“四海之内何处无之。惟西南诸夷稍少,人皆烧竹及木盐当之。”这表示古人已经知道竹或木灰中含有盐,当然不是纯盐。至明代《纲目》对食盐的产地、品种等有更详细的记载,李时珍曰:“盐品甚多,海盐取海卤煎炼而成。今辽冀、山东、两淮、闽浙、广南所出是也。井盐取井卤煎炼而成。今四川、云南所出是也。池盐出河东安邑、西夏灵州(在山西、宁夏等地),今惟解州(指山西省)种之……海丰(在广东省)、深州(在河化省)者,亦引海水入池晒成。并州(在山西省)、河北所出,皆碱盐也,刮取碱土,煎炼而成。阶、成(在甘肃省)、风州(在陕西省)所出,皆崖盐也,生于土崖之间,状如白矾,亦名生盐。此五种,皆食盐也……海盐、井盐、碱盐三者出于人,池盐、崖盐二者出于天……入药须以水化,澄去脚滓,煎炼白色,乃良。”从以上各家文献记述可知,食盐的来源、产地等情况古今相符。《本经》下品载有“大盐”条,《别录》云:“生邯郸及河东池泽。”即后世之池盐,今并入本条。
【炮制】
  《纲目》:“凡盐入药,须以水化,澄去脚滓,煎炼白色,乃良。”现行,取原药材,除去杂质。
  贮干燥容器内,置干燥处,防潮。
【附方】
  1.治贪食,食多不消,心腹坚满痛 盐一升,水三升。上二味,煮令盐消,分三服,当吐出食,便瘥。(《金匮要略》)
  2.治头痛如破,非中冷,又非中风,是胸膈中痰厥气上冲所致,名为厥头痛,吐则瘥 以盐汤吐,不吐撩出。(《肘后方》)
  3.治喜笑不休 盐(成块者)二两。火烧令通赤,放冷研细,以河水一大碗,同煎至三五沸,放温,分三次啜之,以钗探喉中。(《儒门事亲》)
  4.治阳脱虚证,四肢厥冷,不省人事,或小腹紧痛,冷汗气喘 盐炒热,熨脐下气海。(《本草汇言》引《方脉正宗》)
  5.治干霍乱,欲吐不吐,欲泻不泻,痰壅腹胀 盐一两,生姜半两(切)。上同炒,令色变。以童尿二盏,煎一盏,分为二,温服。(《直指方》姜盐饮)
  6.治霍乱吐利转筋,四肢逆冷,须臾不救 吴茱萸、木瓜、食盐各五钱。上三味同炒焦,另用磁瓶盛水三升,煎百沸入药,煎至一升,随患者意冷热服之。(《杏苑生春》茱萸食盐汤)
  7.治气淋,小便血 熬盐热熨少腹,冷复易。(《千金要方》)
  8.治二便不通 盐和苦酒敷脐中,干即易,仍以盐汁灌肛内,并用纸裹盐投水中饮之。(《杨氏家藏方》)
  9.治脚气 取盐三升,蒸,候热,分裹,近壁,脚踏之,令脚心热,又和槐白皮蒸用,夜夜与之。
  10.治牙齿动摇及(上匿下虫)齿 以皂荚两梃,盐半两,同烧令通赤,细研。夜夜用揩齿。一月后并瘥,其齿牢固。(9~10方出自《食疗本草》)
  11.治风热牙痛 槐枝煎浓汤二碗,入盐一斤,煮干炒研,日用揩牙,以水洗目。(《唐瑶经验方》)
  12.治眼暗及风赤痒 煎成白盐三匙,乌贼鱼骨四枚(去净)。上二味,以清醋浆水四升,煎成二升,澄清,每旦及晚洗眼。亦去肤肉。单盐浆水煎之洗亦佳。(《外台》引张文仲方)
  13.治浮翳、宿翳,雾膜遮睛痛眼 食盐雪白者少许,置净器中,生研如尘,以灯心渗盐,轻手指定翳上,点二三次,即不痛矣。(《眼科全书》立消丹)
  14.治耳痛 上用白盐炒热,重帛包熨。(《世医得效方》)
  15.治口鼻急疳,蚀烂腐臭 斗子盐、白面等分,为末吹之。(《本草述钩元》)
  16.治悬壅肿,喉咙内食物不下 以绵裹箸头,揾盐揩之,如此二七遍。(《圣惠方》)
  17.治热病下部有(上匿下虫)虫生疮 熬盐绵裹熨之。(《梅师集验方》)
  18.治溃痈作痒 盐摩其四围。(《外科精义》)
  19.治手足心毒,风气毒肿 盐末、椒末等分,酢和敷之。(《肘后方》)
  20.治皮肤瘙痒症 用盐泔煎(食盐100kg,米泔1000ml黄铁锅内煮沸5~10min)搽洗患部,每日2次,每次1~3min。[《新中医》1986,(7):51]
  21.治诸蛇虫伤毒 用酥和盐敷之瘥。(《卫生易简方》)
【参考文献】
  《本经》:“卤咸,味苦咸寒。主治大热,消渴,狂烦,除邪,及吐下蛊毒,柔肌肤。大盐,令人吐。戎盐,明目,目痛,益气,坚肌骨,去蛊毒。生池泽。”
【药论】
  1.论食盐之性味、功用 ①李时珍:“《洪范》:水曰润下作咸,《素问》曰水生咸,此盐之根源也。夫水周流于天地之间,润下之性,无所不在,其味作咸,凝结为盐,亦无所不在,在人则血脉应之。盐之气味咸腥,人之血亦咸腥,咸走血,血病无多食咸,多食则脉凝泣而变色,从其类也。煎盐者用皂角收之,故盐之味微辛。辛走肺,咸走肾,喘嗽、水肿、消渴者,盐为大忌,或引痰吐,或泣血脉,或助水邪故也。然盐为百病之主,百病无不用之,故服补肾药用盐汤者,咸归肾,引药气入本脏也。补心药用炒盐者,心苦虚,以咸补之也。补脾药用炒盐者,虚则补其母,脾乃心之子也。积聚结核用之者,咸能软坚也。诸痈疽眼目及血病用之者,咸走血也。诸风热病用之者,寒胜热也。大小便病用之者,咸能润下也。骨病齿病用之者,肾主骨,咸入骨也。吐药用之者,咸引水聚也,能收豆腐与此同义。诸蛊及虫伤用之者,取其解毒也。”(《纲目》) ②倪朱谟:“食盐,和阴回阳,引吐化食,消癖,定疝,去风热,明目疾,开关格,利二便之药也。经曰:热淫于内,治以咸寒,正此之谓也。方药需用甚多,而奏效亦复不少。今发吐药用之者,咸引水聚而上逆也。化食药用之者,咸通停滞而润下也。消癖药用之者,咸能去垢而逐积也。定疝药用之者,咸能止暴而缓急也。和阴回阳用之者,咸能升清降浊,逐邪以补正也。去风热用之者,咸为水母,水化而风热自降也。明目疾用之者,咸为水精,目为水神,精与神合而目自明也。利二便用之者,咸能润下而通结也。诸痈疽肿毒用之者,咸走血而解毒也。诸虫毒及百虫咬伤用之者,咸能解蛊毒,咸能杀虫也。开关格用之音,咸气上升,而咸味下降,升而复降下,关格安有不通者乎?又论服补肾药而用盐汤者,咸归肾,引药气入本脏也。服补心药而用盐炒者,心苦虚,以咸补之也。服补脾药而用盐制者,虚则补其母也。”(《本草汇言》)
  2.论食盐为引火归元之妙品 王学权:“盐味最咸,味过咸即渴者,干液之征也,既能干液,则咸味属火无疑。但味虽属火而性下行,虚火上炎者,饮淡盐汤即降,故为引火归元之炒品。吐衄不止者,盐卤浸足立愈。”(《重庆堂随笔》)
【表格】
  食盐《中药歌决》
【歌决】
  食盐咸寒肺胃经,补水催吐实有功;
  生疗吐泻暴脱水,炒治痰食积胃胸。 (责任编辑:Doctor001)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