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药网

艾叶《青阳客栈》

时间:2017-07-03 21:45来源:未知 作者:Doctor001 点击:
【标题】 艾叶《青阳客栈》 【名称】 艾叶 【英文】 Argy Wormwood Leaf 【拉丁文】 Folium Artemisiae Argyi 【异名】 原植物艾(《诗经》)又名:冰台(《尔雅》),艾蒿(《尔雅》郭璞注),医草(《别录》),灸草(《埤雅》),蕲艾(《蕲艾传》),黄草
【标题】
艾叶《青阳客栈》
【名称】
艾叶
【英文】
  Argy Wormwood Leaf
【拉丁文】
  Folium Artemisiae Argyi
【异名】
  原植物艾(《诗经》)又名:冰台(《尔雅》),艾蒿(《尔雅》郭璞注),医草(《别录》),灸草(《埤雅》),蕲艾(《蕲艾传》),黄草(《纲目》),家艾(《医林纂要?药性》),甜艾(《本草求原》),阿及艾(《江苏南部种子植物手册》),草蓬、艾蓬、狼尾蒿子、香艾、野莲头(《中药大辞典》),五月艾(《常用中药名辨》)。
【性味归经】
  味辛、苦,性温。归肝、脾、肾经。
【功效】
  散寒止痛,温经止血。
【药用】
  为菊科植物艾 Artemisia argyi Levl. et Vant. [A. argyi Levl. et Vant. var. incana Pamp.] 的叶。
【应用】
  用于各种出血证。艾叶性温,能温经止血,尤宜用于虚寒性出血。妇女崩漏、妊娠下血,常配阿胶、当归、地黄等温经散寒,养血止血,如《金匮要略》胶艾汤;若冲任虚损,崩漏不止,可加炮姜、血余炭、陈棕炭等加强温经止血之功;若兼气虚不摄,还可加黄芪、党参、白术等以益气摄血;若肾虚胎动不安,则可加菟丝子、桑寄生、续断等以养血益肾安胎;对于中阳亏虚,统摄无权之吐血、衄血,《干金要方》用熟艾叶单味煎服,《金匮要略》柏叶汤则配干姜、柏叶同用,温中助阳兼止血;而属血热妄行之吐衄咯血,应以鲜艾叶配凉血止血之鲜生地、鲜荷叶、鲜柏叶同用,既能同奏止血之功,又能防止寒凉留瘀之弊,如《杨氏家藏方》四味丸。鼻血不止,还可取艾灰吹之。
  用于虚寒性腹痛。艾叶能散寒止痛,暖宫助孕。冲任虚寒,小腹冷痛,月经不调,日久不孕者,常配香附、吴茱萸、当归、肉桂等,散寒止痛,养血调经,如《直指方》艾附暖宫丸;寒甚者还可与附子、干姜同用;产后感寒腹痛或老人脐腹冷痛,可用熟艾叶入布袋兜于脐部。将艾绒制成艾条、艾炷,点燃灸患处或穴位,具有温煦气血、透达经络作用,可用于阳虚寒盛或风寒湿邪所致的各种疼痛。
  用于泻痢霍乱,妇女带下。艾叶辛温散寒,苦温燥湿,故适用于泻痢、带下属寒湿下注者,单用或配干姜煎服即效。伴腹胀腹痛者,可加配陈皮行气止痛兼以燥湿;吐下不止者,则可加肉豆蔻、诃子、龙骨等收敛止泻;霍乱转筋者,须与木瓜、藿香、香薷等同用,散寒燥湿,舒筋缓急。妇女带下,常配苍术、白术、当归内服或苦参、蛇床子、白芷等外洗以燥湿止痒。此外,治湿疹、疥癣、皮肤瘙痒、黄水疮等,可单味外用或与黄柏、花椒、防风等煎水熏洗,亦可配枯矾研末外敷。
【注意】
  阴虚血热慎服。
【用法用量】
  3.00 - 10.00 g
【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50~120cm。全株密被白色茸毛,中部以上或仅上部有开展及斜升的花序枝。叶互生,下部叶在花期枯萎;中部叶卵状三角形或椭圆形,长6~9cm,宽4~8cm,基部急狭或渐狭成短或稍长的柄,或稍扩大而成托叶状;叶片羽状或浅裂,侧裂片约2对,常楔形,中裂片又常三裂,裂片边缘有齿,上面被蛛丝状毛,有白色密或疏腺点,下面被白色或灰色密茸毛;上部叶渐小,三裂或不分裂,无柄。头状花序多数,排列成复总状,长约3mm,直径2~3mm,花后下倾;总苞卵形;总苞片4~5层,边缘膜质,背面被绵毛;花带红色,多数,外层雌性,内层两性。瘦果常几达1mm,无毛。花期7~10月。
  生于荒地林缘。分布于全国大部分地区。
【产地】
  主产于安徽、山东。销全国并出口。此外,全国大部分地区有产,多自产自销。
【品种考证】
  本品入药始载于《别录》,曰:“艾叶,生田野。三月三日采,暴干。作煎,勿令见风。”《本草图经》曰:“艾叶,旧不著所出州土,但云生田野,今处处有之。以复道者为佳,云此种灸百病尤胜,初春布地生苗,茎类蒿而叶背白,以苗短者为佳,三月三日,五月五日,采叶暴干,经陈久方可用。”《纲目》曰:“艾叶,本草不著土产,但云生田野。宋时以汤阴复道者为佳,四明者图形。近代惟汤阴者谓之北艾,四明者谓之海艾。自成化以来,则以蕲州者为胜,用充方物,天下重之,谓之蕲艾。相传他处艾灸酒坛不能透,蕲艾一灸则直透彻为异也。此草多生山原。二月宿根生苗成丛。其茎直生,白色,高四五尺。其叶四布,状如蒿,分为五尖,桠上复有小尖,面青背白,有茸而柔厚。七八月叶间出穗如车前穗,细花,结实累累盈枝,中有细子,霜后始枯。皆以五月五日连茎刈取,暴干收叶。”根据以上所述形态、用途及附图,其原植物基本与本品相符。
【商品规格】
  五月艾:为五月叶片肥盛尚未开花时采集者,品质较优。
  陈艾叶:又名白艾,叶片背面呈灰白色,绒毛较多,香气浓郁,放置陈久者,习以为佳。
  蕲艾:有的写作“祁艾”。为产于湖北蕲春者。为地道药材,品质最优。
  北艾:为产于河南汤阴者。品质亦佳。
  以上均以叶下表面灰白色、绒毛多、香气浓、干燥、无杂质者为佳。
  下列同属植物的叶在分布地区亦作“艾叶”入药:①蒙古蒿 Artemisia mongolica (Fisch. ex Bess.)Nakai [A. vulgaris L. var. mongolica Fisch. ex Bess.] 生于山地林缘或灌丛中。分布于东北、华北及华东等地。②魁蒿 A. princeps Pamp.分布几遍全国。③五月艾 A. indica Willd. [A. vulgaris L. var. indica (Willd.)Maxim.;A. myriantha auct. non Wall. exBess.] 又名:多花蒿(《西藏植物志》)。分布于华北、华东、中南、西南及辽宁、台湾、西藏。④野艾蒿 A. lavandulaefolia DC. 分布于东北、华北、中南、西南及陕西、甘肃、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等地。⑤红足蒿 A. rubripe Nakai 分布于东北、华北及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⑥北艾 A. vulgaris L. 分布于陕西(秦岭)、甘肃(西部)、青海、新疆、四川(西部)等地。⑦宽叶山蒿 A. stolonifera (Maxim.) Kom. [A. vulgaris L.var. stolonifera Maxim.] 分布于东北、华北及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湖北等地。
【化学成分】
  艾含挥发油,成分是水芹烯(Phellandrene)、毕澄茄烯(Cadinene)、侧柏醇(Thujyl alcohol)等。 野艾的石油醚抽提物中含侧柏酮、豆甾醇、β-谷甾醇、 α-香树脂醇(α -Amyrin)及其乙酸酯、α-及β-蒎烯、羊齿烯醇(Fernenol)。又含多炔化合物去氢母菊酯(Dehy-dromatricaria ester)和十四碳-8,10,12-三炔-6-烯-3-酮等。野艾所含挥发油的成分以1,8-桉叶素(Cineole)为主,其余为α-及β-蒎烯、侧柏酮等。叶尚含廿四醇、 β-谷甾醇、ι-甲基肌醇(ι-Quebrachitol)和ι-肌醇(ι-Inositol)。根及茎含一种类似菊粉(Inulin)的多糖称蒿淀粉(Artemose)。根含多种多炔化合物,其中有廿-碳-1,11, 13-三烯-15,17,19-三炔,十四碳-8, 10,12-三炔-6-烯-3-酮和十二碳-6,8,10-三炔- 4-烯-3-酮。小枝还含有催产素(Oxytocin)样作用的物质。此外,野艾比其他植物含碘较多,也较易从土壤中吸收钡。 野艾变种小野艾Artemisia vulgaris L. Var. IndicaMaxim.的挥发油含多量1,8-桉叶素(占50%以上),其他有α-侧柏酮、倍半萜烯醇及其酯。风干叶含矿物质10.13%,脂肪2.59%,蛋白质25.85%,以及维生素A、B1、B2、 C等。 同属植物A. Feddei Lev. Et Van.的挥发油含艾醇A(Yomogi alcohol A)。多种艾属植物中还分出一种倍半萜烯内酯名日登内酯(Ridentin)。全草含挥发油0.2 %-0.33%,油中含侧柏酮(thujone)、侧柏醇(thujyl alcohol,3-thujanol)、杜松烯(cadinene),尚含β-谷甾醇、豆甾醇、α-、β-香树酯、无羁萜、柑橘素、槲皮素与4个桉烷衍生物,其中2个为桉烷内酯化合物(eudesmanolides)。另据报道艾叶油中分得桉油精(cineol)、萜品烯醇-4(terpineol-4)、蒿醇(artemisia alcohol)、樟脑、龙脑、芳樟脑(linalool)、β-石竹烯(β-caryophyllene)、α-水芹烯(α-phelandrene)、莰烯(camphene)、α-雪松烯(α-cedrene)、反式香苇醇(trans- carveol)、乙醇龙脑酯、榄香醇(elemol)、异龙脑、α-萜品烯(α-terpineol)及香芹酮(carvone)。挥发油经气质联用分析鉴定了34个成分,其中苧烯含量最高,其次为香叶烯、乙酸龙脑酯、β-蒎烯、龙脑、桧烯等。 (责任编辑:Doctor001)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