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药网

海马《青阳客栈》

时间:2020-02-12 09:54来源:未知 作者:Doctor001 点击:
【标题】 海马《青阳客栈》 【名称】 海马 【英文】 Sea Horse 【拉丁文】 Hippocampus 【异名】 水马(《抱补子》),鰕姑(《海南介语》),马头鱼(《动物学大辞典》),龙落子鱼(《药材学》)。原动物①线纹海马又名:克氏海马(《中国动物图谱》);②
【标题】
海马《青阳客栈》
【名称】
海马
【英文】
  Sea Horse
【拉丁文】
  Hippocampus
【异名】
  水马(《抱补子》),鰕姑(《海南介语》),马头鱼(《动物学大辞典》),龙落子鱼(《药材学》)。原动物①线纹海马又名:克氏海马(《中国动物图谱》);②三斑海马又名:斑海马、海狗子(俗称);③大海马又名:管海马;
【性味归经】
  味甘、咸,性温。归肝、肾经。
【功效】
  补肾壮阳,散结消肿。
【药用】
  为海龙科动物线纹海马 Hippocampus kelloggi Jordanet et Snyder、三斑海马 Hippocampus trimaculatus Leach 、刺海马 Hippocampus histrix Kaup、大海马 Hippocampus kuda Bleeker、冠海马 Hippocampus coronatus Temminck et Schlegel 、小海马 Hippocampus japonicus Kaup 等多种海马除去内脏的全体。
【应用】
  用于肾阳虚证。海马味咸入肾,性温壮阳,功专温补肾阳,凡肾阳不足之阳痿、不孕、遗尿、虚喘等症,均宜用之。治阳痿不育,宫冷不孕,腰膝酸软,神疲乏力者,常与菟丝子、枸杞子、巴戟天、肉苁蓉相伍;治小儿遗尿,老人夜尿频多,可配合乌药、益智仁。治肾不纳气,动辄气喘,呼多吸少,可单味研末吞服,也可与补骨脂、胡桃肉、全当归等配合应用。
  用于癥瘕积聚,跌打损伤,痈肿疮疖。海马能调和气血,有散结消肿之功,治肝脾肿大、甲状腺肿及其它有形肿块,可配木香、白牵牛、大黄、陈皮等,如《圣济总录》木香汤。用于跌打内伤瘀痛,常配参三七同服;外伤出血,可单用研末掺。治疗痈肿疮疖,可用海马焙脆研末外敷;若小儿暑疖、脓疱疮等,由正气亏虚不能托毒外出而屡治屡发者,可与半肥半瘦猪肉煮汤同服,以托疮生肌。
  此外,海马还可用于产妇体虚或产程过长而致的子宫阵缩乏力之难产者。用海马炒焦研末,开水或酒送服。
  《宝庆本草折衷》:“能补助元阳,多与石燕相须而行。”
【注意】
  孕妇及阴虚阳亢者禁服。
【用法用量】
  3.00 - 9.00 g
【形态】
  1.线纹海马
  体侧扁,一般体长30~33cm,躯干部七棱形,腹部稍凸出,尾部四棱形,尾端渐细,卷曲。头部似马形,与躯干部垂直,头冠矮小,顶端具5个短小棘,略向后方弯曲。眶上、头侧及颊下各棘均较粗,亦稍向后方弯曲。体长为头长4.5~6.2倍,头长为吻长2~2.1倍,为眼径5.5~8倍。吻细长,管状,吻长稍大于眼后头长。眼较大,侧位而高,眼间隔小于眼径,微隆起。鼻孔很小,每侧2个,相距甚近,紧位于眼的前方。口小,前位,无牙。鳃盖凸出,无放射状嵴纹,鳃孔小,位于头侧背方。肛门位于躯干第11节的腹侧下方。体无鳞,全为骨环所包,体部骨环11,尾部39~40,体上各环棱棘短钝呈瘤状,惟颈部背方中央嵴纹较锐,具2突起状棘和2颊下棘。胸鳍基部下前方各具1短钝棘。背鳍18~19,较发达,位于躯干最后2环和尾部最前2环的背方。臀鳍4,短小。胸鳍18,短宽,略呈扇形。无腹鳍及尾鳍。各鳍无棘,鳍条不分支。体淡黄色或暗灰色,体侧具细小的白色斑点或斑纹。
  栖息于近海藻类繁茂处,游泳时,头部向上,用背鳍和胸鳍的扇动,作直立游泳。常以尾端缠附于海藻茎枝上,以小型浮游甲壳动物为食。我国分布于东海和南海。
  线纹海马为二级保护动物,不可滥捕。
  2.三斑海马
  体侧扁,一船体长10~18cm,躯干七棱形,腹部凸出,腹下棱较锐,尾部四棱形,尾端渐细,卷曲。头冠短小,顶端具5个短小棘,体长为头长5.3~6.5倍,头长为吻长2.2~2.5倍,为眼径5.3~5.9倍。吻细长,管状,吻长稍大于眼后头长。眼小而圆,眼上棘较发达,细尖,向后弯曲。口小,前位。鳃盖突出,鳃孔小。颈部背方具一隆起嵴。颊部下方具一细尖弯曲的额下棘。体无鳞,由骨环所包,体环11;尾环40~41。背鳍20~21,位于躯干最后2环及尾部最前2环的背方。臀鳍4,短小。胸鳍17~18,扇形。无腹鳍及尾鳍。体黑褐色。眼上有放射状褐色斑纹。体侧背方第1、4、7节小棘基部各具一黑色圆斑,故名。
  栖息于近海内湾水质澄清、海藻繁茂的低潮区,以尾部卷缠在海藻上,体色常随环境而变化。喜食活饵,以口吸食端足类、桡足类、糠虾、毛虾、磷虾、萤虾等浮游甲壳动物。本种产仔多,生长最快,为人工养殖的优良品种。我国分布于东海及南海。浙江、福建、广东沿海已进行人工养殖。
  3.刺海马
  体侧扁,体长20~24cm。体棘、头棘尖锐而特别发达;头冠不高,具4~5个锐小棘。体长为头长5.1~5.8倍;头长为吻长2.1~2.3倍,为眼径7.3~7.8倍。吻细长,管状,吻长大于或等于眼后头长。眼小,侧位,较高。体部骨环11,尾部35~36。背鳍18,臀鳍4,短小,胸鳍18,短宽。体淡黄褐色,背鳍近尖端具1纵列斑点,臀鳍、胸鳍淡色,体上小棘尖端淡黑褐色。
  生态、分布同线纹海马。
  4.大海马
  体侧扁,较高,体长20~24cm。头上小棘发达,体上棱棘短钝粗强,腹部凸出;头冠较低,顶端具5个短钝粗棘。体长为体高5.5~5.8倍;头长为吻长2.2~2.3倍,为眼径8.5~9.4倍。吻细长,管状,吻长等于眼后头长。鳃盖突出。具放射状嵴纹。头侧及眶上、颊下各棘均较粗强。体部骨环11;尾部35~36。背鳍17,臀鳍4,胸鳍16。体淡黄褐色,头部及体侧有细小暗色斑点,且散布细小的银白色斑点。背鳍有黑色纵列斑纹。臀鳍、胸鳍淡色。
  5.冠海马
  体侧扁,较小,背部隆起,体长为体高7.5倍,为头长5倍。头长为吻长2.1倍,为眼径5倍。头冠特别高大,约等于吻长,头冠顶端有4个突起。眼中等大,眼间隔中央凹,两侧各有一眶上突起。体部骨环10,尾部41。体环第1、4、10和尾环第4、10、15各节上的突起较长。背鳍13~14,臀鳍4,胸鳍14。体淡褐色,具暗色斑纹,有时亦呈黑褐色。背鳍亦真暗色纵带。
  我国渤海有分布,较少。
  6.小海马
  体侧扁,较小,体长7.6~10cm,头冠低小,上有5个短小钝棘。体长为头长4.5~7.8倍,头长为吻长2.4~3.4倍,为眼径4.1~6.4倍。吻管短于眼后头长。鳃盖凸出,无放射状嵴纹。头侧及眶上各棘均特别发达。体部骨环11,尾部37~38。以背侧棱棘为最发达,其次为腹侧棱棘,其他则短钝或不明显。腹部很突出,不具棱棘。背鳍16~17,位于躯干最后3环和尾部第1环的背方。臀鳍4,胸鳍12~13。体灰褐色,头上、吻部、颊部及体侧具不规则斑纹。腹缘黑褐色。 (责任编辑:Doctor001)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