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药网

丹参《青阳客栈》(3)

时间:2017-11-27 10:12来源:未知 作者:Doctor001 点击:
2.对血脂和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丹参煎剂灌胃对动脉粥样硬化家免,可降低血和肝中的甘油三酷。丹参及白花丹参能抑制家兔实验性冠状动脉大分支粥样斑块的形成。用细胞模型实验方法,发现丹参素具有降低细胞内胆固醇

  2.对血脂和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丹参煎剂灌胃对动脉粥样硬化家免,可降低血和肝中的甘油三酷。丹参及白花丹参能抑制家兔实验性冠状动脉大分支粥样斑块的形成。用细胞模型实验方法,发现丹参素具有降低细胞内胆固醇合成及抗脂蛋白电泳迁移率明显减慢、氧化脂蛋白中,丙二醛(MDA)含量明显减少以及氧化脂蛋白对细胞的毒性作用明显减弱,提示丹参素可用于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应用传代培养的牛和人主动脉内皮细胞及原代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为实验模型,发现牛和人主动脉或脐静脉内皮细胞接触合纤维蛋白的琼脂薄膜后,部分细胞出现收缩移动和细胞间隙增宽,随后大多细胞脱落,少数聚集成团;而加入丹参针液的防治组,大部分细胞形态基本正常,加入丹参防治组的培养液中,乳酸脱氢酶(LDH)及酸性磷酸酶(ACP)含量明显低于实验对照组,提示能减轻纤维蛋白凝块对血管内皮的损伤作用。丹参素有降低细胞内胆固醇内源性合成及抗氧化酶修饰低密度脂蛋自(LDL)的作用。丹参素还具有抑制牛主动脉平滑肌细胞氧化修饰H)L的作用,与对照组比较,LDL中MDA明显减少,其抗氧化能力与丹参素的量成正相关。丹参能升高实验性高胆固醇血症大鼠肝及人成纤维细胞LDL受体mRNA水平,但降血清总胆固醇及LDL胆固醇作用不明显,提示LDL受体可能存在翻译或翻译后水平的调节。用新生乳牛的胸主动脉,经体外培养获得的传代动脉内皮细胞(EC)进行实验,结果显示低度脂蛋白细胞丙二醛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而⒍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水平较对照组显著降低,1μmol/L、100μmol/L丹参酮IIA均能提高6-keto-PGF1α的水平,抑制MDA产生,高浓度丹参酮ⅡA还可降低TXB2的含量,表明丹参酮ⅡA具有抗氧化作用,可防止LDL的氧化,从而保护动脉内皮细胞,维持其分泌PGI2正常功能。丹参可刺激动脉内皮细胞(EC)分泌PGI2,从而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3.对血液系统的影响 (1)抗凝血、促纤溶作用 动物实验表明,丹参具有抗内、外凝血系统的功能,可使复钙时间(RT)、凝血酶原时间(PT)及白陶土部分凝血激酶时间(KPTT)延长,并促进纤维蛋白降解。丹参中3种化学提取物均有抗凝作用,其中丹参酮最强,原儿茶醛次之,第三为丹参素。关于丹参抗凝作用环节的研究,现认为是其作用于凝血过程的第三阶段,即通过激活纤溶酶原一纤溶酶系统使纤维蛋白溶解留并被裂解为纤维蛋白降解产物。丹参注射液能促进牛内皮细胞分泌纤溶酶原激活物(PA),提高PGI2的产生量,降低其抑制物(PAI)的活性,丹参还能增加牛肉皮细胞膜表面血栓调理蛋自的活性。(2)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抗血栓形成 丹参注射液可抑制ADP诱导的兔血小板聚集;使血小板粘附降低;对体外血栓形成有抑制作用和抑制凝血功能。大鼠和小鼠静注丹参酮IIA磺酸钠12.5~38mg/kg后60分钟,体外血栓形成时间延长,血栓长度缩短,血栓干重和湿重减轻,血小板粘附及聚集功能降低。丹参酮]IA磺酸钠对犬血小板粘附、聚集和释放均有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通过抑制血小板的肌动蛋白激活Mg2十-ATP酶活力而表现抑制血小板的各种功能。乙酰丹酚酸A是丹参有效成分衍生物。体外实验表明,乙酰丹酚酸A对ADP、胶原、花生四烯酸和凝血酶诱导的大鼠和免血小板聚集有明显抑制作用。在半体内实验中,本品对多种诱导剂所致囟血小板聚集也有显著抑制作用,且持续时间达2小时以上。此外,在抑制血小板聚集的同时,乙酰丹酚酸A对胶原诱导的血小板5-羟色胺释放也有显著抑制作用。提示乙酰丹酚酸A可能是一种作用广泛的血小板功能抑制剂。由ADP或肾上腺素诱导的人工血小板聚集和5-HT释放可为丹参注射液所抑制,且抑制程度与剂量有关,丹参注射液中的活性物质可抑制环核苷酸磷酸二酪酶的活力,增加血小板中环核苷酸,从而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和5-HT的释放。迷达香酸是丹参水溶性成分之一,给大鼠静注,它能抑制静脉血栓形成,阻抑胶原诱导的血小板聚集,促进纤维蛋白溶解活性,当剂量为50mg/kg及100mg/kg时,血栓形成的抑制率分别为41.9%和54.8‰,当剂量为100mg/地及150mg/kg时,血小板聚集的抑制率分别为30.4‰和46.4%,血浆优球蛋白溶解时间缩短,纤维蛋白原含量无明显变化,结果说明,迷达香酸具有温和的抗血栓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抗血小板聚集和增强纤维蛋白溶解活性有关。应用PPP自动平衡血小板聚集仪,以血小板第一、二相聚集率为指标,发现急性脑血管病患者治疗前血小板聚集呈亢进状态)使用丹参注射液均能使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血小板第一、二相聚集率降低至正常水平,证实丹参有降低血小板聚集作用。动物实验证明丹参对TXB2的抑制率为96。64%。TXB2受到抑制,TXA2合成减少,从而达到抗血小板聚集及抗凝血作用。丹参素有抑制血小板合成与释放TxA2等前列腺素类缩血管物质的能力。(3)对红细胞膜的作用 丹参能增加冠心病患者和急性缺氧大鼠全血和红细胞2,3-二磷酸甘油酸(2,3-DPG)的含量,而2,3-DPG与维持红细胞的双凹稳定性、形态可塑性、耐久性和坚韧性有关。电镜观察丹参酮ⅡA磺酸钠可保护体外循环中犬红细胞的正常形态。将免红细胞放入含有0.1mg/ml丹参酮ⅡA磺酸钠的0.45%氯化钠溶液中,溶血量几乎只有对照组的一半,丹参酮ⅡA磺酸钠还有保护蛋白变性的作用,并提高红细胞膜的机械强度,从而发挥保护红细胞作用。丹参酮IIA磺酸钠不仅对低渗性红细胞膜溶血有保护作用,而且对热(50℃)、低pH值皂素性引起溶血和免疫性淋巴细胞参与的羊红细胞溶血也有一定作用。丹参酮ⅡA磺酸钠能减少红细胞在低渗条件下的溶血,用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表明,药物的保护作用是由于红细胞肿胀程度减轻,而不是肿胀后不破裂,可能是由细胞膜承受切向张力增加所致。丹参酮ⅡA磺酸钠的稳定红细胞膜抗溶血作用和抑制钙调蛋白(CaM)功能有相关性。其对大鼠红细胞溶血的抑制率为100%,对CaM的抑制率为71,8%。(4)对红细胞与内皮细胞粘附特性的影响 用流室系统定量研究结果发现,在体外,丹参注射液通过同时作用于健康人红细胞和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从而使红细胞与内皮细胞粘附的数目减少,强度减弱,这可能是丹参能改善血液循环状况的机制之一;同时发现在体外预防用丹参较治疗用时效果更佳。
  4.对耐缺氧能力的作用 丹参酮IIA磺酸钠腹腔注射200mg/kg,可显著延长小鼠在缺氧情况下的存活时间;氧耗速度较对照组稍减慢,小鼠死亡时存余氧含量较对照组为低、小鼠缺氧达到氧含量为6%时,心脏和脑组织中乳酸含量较正常组显著增加,而给丹参酮ⅡA磺酸钠后0.5小时再进行缺氧试验,组织中乳酸含量不增加,与正常组相比,差异不显著,表明丹参酮IIA磺酸钠与提高小鼠缺氧的耐受力,改善缺氧后引起的心肌代谢紊乱有关。丹参素300mg/kg和450mg/kg腹睦注射,均能显著延长小鼠耐缺氧的生存时间,丹参酮IIA磺酸钠450mg/kg腹腔注射,也有延长作用,但较丹参素为短。丹参酮IIA磺酸钠可使离休兔左心室乳头肌在缺氧条件下,电刺激收缩幅度下降一半所需时间明显延长,表明其可减少心肌对氧的需求。丹参能防止或减轻缺氧心肌超微结构的变化,对缺氧心肌有保护作用,按照Trump氏分类法,缺氧31~36分钟时,丹组心肌线粒体变化为1~2期,对照组为4~6期。缺氧心脏标本外观对比,丹参组呈鲜红色,对照组略呈紫色,示丹参组冠状动脉血氧较高。采用3H-TdR、3H-脯氨酸、DNA定量检测及MTT比色等方法研究结果表明,猪肺动脉缺氧性内皮细胞条件培养液(HECCM)能引起猪肺动脉平滑肌细胞的线粒体酶活性升高,核内DNA含量增加及3H-TdR、3H-脯氨酸掺入量增多。丹参注射液能阻抑猪肺动脉缺氧性内皮细胞条件培养液引起的猪肺动脉平滑肌细胞增生和降低HECCM组和常氧性内皮细胞条件培养液(NECCM)组猪肺动脉平滑肌细胞(PASMC)的3H-脯氨酸掺入量。但不影响NECCM组PASMC核的DNA含量及3H-TdR掺入量,提示缺氧可能会刺激肺动脉内皮细胞(PAEC)合成、分泌某些能促进PASMC增生及胶原蛋白合成的细胞因子,丹参有抑制此过程的效应。 (责任编辑:Doctor001)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