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药网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中药大全 > 驱虫药 >

槟榔《中药全书》

时间:2017-06-24 01:13来源:未知 作者:Doctor001 点击:
【标题】 槟榔《中药全书》 【名称】 槟榔 【拼音】 Binglang 【英文】 Areca Seed 【日文】 ビンロウ 【拉丁文】 Semen Arecae 【异名】 宾门(李当子《药录》,白槟榔《药性论》,橄榄子《食疗本草》,洗瘴丹(侯宁极《药谱》),大腹槟榔《本草图经》,槟
【标题】
槟榔《中药全书》
【名称】
槟榔
【拼音】
  Binglang
【英文】
  Areca Seed
【日文】
  ビンロウ
【拉丁文】
  Semen Arecae
【异名】
  宾门(李当子《药录》,白槟榔《药性论》,橄榄子《食疗本草》,洗瘴丹(侯宁极《药谱》),大腹槟榔《本草图经》,槟榔子《本草纲目》,青仔《中国树木分类学》,槟榔玉、榔玉《中药志》。
【性味归经】
  苦、辛,温。归胃、大肠经。
【功效】
  驱虫消积,行气利水。
【药用】
  本品为棕榈科植物槟榔Areca catechu L.的种子。
【应用】
  1.用于多种肠道寄生虫病。本品对绦虫、钩虫、蛔虫、蛲虫、姜片虫等多种寄生虫,均有驱杀作用。其中对绦虫证疗效最佳,常单用或与南瓜子同用取效。用治蛔虫、蛲虫证,多与使君子、苦楝皮同用;用治妻片虫,可与乌梅、甘草配伍。近年临床报导,槟榔与南瓜子合用治疗绦虫病、槟榔水煮液治疗肠道鞭毛虫病、槟榔配伍牵牛子制成片剂,治疗姜片虫病,皆获较好 疗效。
  2.用于食积气滞,泻痢后重。槟榔味辛、入胃肠,功担行胃肠之气,消积导滞,故用治食积气滞,腹胀便秘及痢疾里急后重等症。常与木香、青皮、大黄等同用,如木香槟榔丸。
  3.用于水肿、脚气肿痛。本品又有行气利水之功。用治水肿实证,二便不通,常与商陆、泽泻、本通等配伍,如疏凿饮子;用治寒湿脚气肿痛,常与木瓜、吴茱萸、橘度等配伍,如鸡鸣散。此外,亦用治疟疾寒热久发不止,槟榔有截疟作用,每与常山、草果等同用,如截疟七宝饮。
【注意】
  脾虚便溏或气虚下陷者忌用。
  1.《食疗本草》:“多食发热。”
  2.《本草经疏》:“性能坠诸气至于下极,病属气虚者忌之,脾胃虚虽有积滞者不宜用,下利非后重者不宜用,心腹痛无留结及非虫攻咬者不宜用,疟非山岚瘴气者不宜用,凡病属阴阳两虚,中气不足,而非肠胃壅滞宿食胀满者,悉在所忌。”
  3.《本章汇言》:“多用大伤元气。”
  4.《冯氏锦囊·药性》:“肠癖非初起有余者不可轻用,似痢非痢,贯脓痘后虚症忌之。”
  5.《药性集要便读》:“气虚下陷者忌服;疟后痢、痢后泻,切不可用。”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防霉,防蛀。槟榔片贮于干燥容器中,密闭。
【用法用量】
  煎服,6~15g。单用驱杀绦虫、姜片虫时,可用80~120E。
【形态】
  常绿乔木,干直立,不分枝,有明显的叶柄脱落的环纹。叶长1.3~2m,羽状全裂,裂片线形或线状披针形,先端呈不规则分裂;柄呈三棱形,具长叶鞘。花单性同株,肉穗花序生于叶束下,圆锥状,基部有黄绿色佛焰苞;雄花小而多,雌花较大而少。坚果卵形,红 色,有宿存花萼及花瓣,中果皮厚,纤维质。每年开花两次,花期3~8月,果期11月至次年5月。原产于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地。我国海南、福建、台湾、广西、云南有栽培。
【产地】
  国外以印度尼西亚、印度、菲律宾等地产量大。国内主产于海南、云南;福建、台湾亦产。
【栽培】
  喜温暖湿润的热带气候,不耐寒,生长最适温度为25~28℃,发芽温度为35℃。幼苗须适当荫蔽,成年树喜充足阳光;土壤以肥沃疏松的砂壤或壤土为好。用种子繁殖,将采摘的鲜果剥除果蒂,摊晒1~2天后,与湿润河砂或砂壤土进行层积催芽,并经常淋水保湿,保 持砂藏温度。20~30天后露有白色胚根时播种,按行株距各33cm穴播育苗,每穴果实1~2个,覆土以不见果实为度,播后盖草浇水,保 持湿润,出苗后即行肥水管理及除草、培土。苗高50~70cm时,于3~4月或8~10月雨水充足时节,带土定植,行株距2.3m×1.7m,栽后 覆土浇水,盖章,并修剪部分叶片以及扦插遮荫树。3年后逐渐减少遮荫树,6~7年后将遮荫树全部砍去,7~10年开始结果,每年须中 耕除草、施肥2次。
【品种考证】
  槟榔始载于李当之《药录》,《名医别录》列入中品,谓:“疗寸白,生南海。”《本草经集注》载:“此有三四种:出交州,形小而味甘;广州以南者,形大而味涩;核亦有大者,名猪槟榔,作药皆用之。又小者,南人名貊子,俗人呼为槟榔孙,亦可食。”《本草 图经》载:“槟榔生南海,今岭外州郡皆有之,大如桄榔,而高五、七丈,正直无枝,皮似青桐,节如桂竹,叶生木巅,大如楣头,又 似甘蕉叶。其实作房,从叶中出,傍有刺,若棘针,重叠其下,一房数百实,如鸡子状,皆有皮壳..其实春生,至夏乃熟..尖长而 有紫文者名槟,圆而矮者名榔,槟力小,榔力大。今医家不复细分,但取作鸡心状,有坐正稳心不虚,破之作锦文者为佳。”《本草纲 目》载:“槟榔树初生若笋竿积硬,引茎直上,茎干颇似桄榔、椰子而有节,旁无枝柯,条从心生。端顶有叶如甘蕉,条派开破,风至 则如羽扇扫天之状。三月叶中肿起一房,因自拆裂,出穗凡数百颗,大如桃李,又生刺重累于下,以护其实,五月成熟,剥去其皮,煮 其肉而干之,皮皆筋丝,与大腹皮同也。”以上本草所述之特征,均与今之槟榔原植物相符。
【商品规格】
  商品分为一、二等货,以个大、体重、质坚、无破裂者为佳,以海南岛产者最著。
  规格等级标准:一等:呈扁圆形或圆锥形。表面淡黄色或棕黄色。质坚实。断面有灰白色与红棕色交错的大理石样花纹。味涩微苦。每公斤160个以 内。二等:每公斤160个以外;间有破碎、枯心,不超过5%;轻度虫蛀不超过3%。其余同一等。
【显微特征】
  槟榔种子横切面:种皮组织分内、外层,外层为数列切向延长的扁平石细胞,内含红棕色物,石细胞形状、大小不一,常有细胞间隙;内层为数列薄壁细胞,含棕红色物,并散有少数维管束。外胚乳较狭窄,种皮内层与外胚乳常插入内胚乳中,形成错入组织;内胚 乳细胞白色,多角形,壁厚,纹孔大。
【化学成分】
  种子含总生物碱约0.5%,主为槟榔碱(arecoline),少量为槟榔次碱(arecaidine)、去甲槟榔碱(guvacoline)、去甲槟榔次碱(guvacine)、异去甲槟榔次碱(isoguvacine)、槟榔副碱(arecolidine)、高槟榔碱(homoarecoline)等,均与鞣酸结合而存在。鞣质含量约15%,有(一)-儿茶精、(一)-表儿茶精、原矢车菊甙元B-1、B-2、B-7、A-1及三个三聚体(Ⅰ、Ⅱ、Ⅴ)、二个四聚体(Ⅲ、 Ⅳ)、二个五聚体(Ⅵ、Ⅶ)。脂肪油含量14%~18%。脂肪酸有月桂酸、肉豆蔻酸、棕榈酸、硬脂酸、癸酸、油酸、亚油酸、十二碳烯酸及十四碳稀酸。此外,尚含甘露糖、半乳糖、蔗糖、γ-儿茶素、无色花青素(leuco-cyanidin)、红色素槟榔红(areca acid)及皂甙等。 (责任编辑:Doctor001)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