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药网

茯苓《青阳客栈》(3)

时间:2017-04-07 01:39来源:未知 作者:Doctor001 点击:
8.治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 半夏一升,生姜半斤,茯苓三两(一法四两)。上三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金匮要略》小半夏加茯苓汤) 9.治胃反,吐而渴欲饮水者 茯苓半斤,泽泻四两,

  8.治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 半夏一升,生姜半斤,茯苓三两(一法四两)。上三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金匮要略》小半夏加茯苓汤)
  9.治胃反,吐而渴欲饮水者 茯苓半斤,泽泻四两,甘草二两,桂枝二两,白术三两,生姜四两。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内泽泻,再煮取二升半,温服八合,日三服。(《金匮要略》茯苓泽泻汤)
  10.治飧泄洞利不止 白茯苓一两,南木香半两(纸裹煨)。上二味,为细末,煎紫苏木瓜汤调下二钱匕。(《百一选方》)
  11.治丈夫元阳虚惫,精气不固,余沥常流,小便白浊,梦寐频泄,及妇人血海久冷,白带、白漏、白淫,下部常湿,小便如米泔,或无子息 黄蜡四两,白茯苓四两(去皮,作块,用猪苓一分,同于瓷器内煮二十余沸,出,日干,不用猪苓)。上以茯苓为末,溶黄蜡为丸,如弹子大。空心细嚼,满口生津,徐徐咽服,以小便清为度。(《局方》威喜丸)
  12.治心气不足,思虑太过,肾经虚损,真阳不固,旋有遗沥,小便白浊如膏,梦寐频泄,甚则身体拘倦,骨节酸疼,饮食不进,面色黧黑,容枯肌瘦,唇干口燥,虚烦盗汗,举动力乏 茯苓(去皮)四两,龙骨二两,五倍子六两。上为末,水糊为丸,每服四十粒,空心用盐场吞下,日进二服。(《局方》秘传玉锁丹)
  13.治盗汗只自心头出,名曰心汗 用茯苓二两半,为末。每服二钱,浓煎艾汤调下。(《普济方》陈艾汤)
  14.治下虚消渴,上盛下虚,心火炎烁,肾水枯涸,不能交济而成渴证 白茯苓一斤,黄连一斤。为未,熬天花粉作糊,丸梧桐子大,每温汤下五十丸。(《德生堂经验方》)
  15.治三消渴利神药,常服禁遗精,止白浊 菟丝子(酒浸通软,乘湿研,焙干,别取末)十两,五味子(酒浸,别为末秤)七两,白茯苓、石莲肉各三两。上为末。别碾干山药末六两,将所浸酒余者,添酒煮糊,搜和得所,捣数千杵,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米汤下,空心食前。(《局方》玄冤丹)
  16.治头风虚眩,暖腰膝,主五劳七伤 茯苓粉同曲米酿酒饮。(《纲目》茯苓酒)
  17.治(黑干) 白蜜和茯苓涂上,满七日。(《肘后方》)
【参考文献】
  《神农本草经》:味甘,平。主胸胁逆气。忧恚,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止口焦舌干,利小便。久服安魂魄养神。
  《名医别录》:无毒。止消渴,好唾,大腹淋沥,膈中痰水,水肿淋结,开胸府,调藏气,伐肾邪,长阴,益气力,保神守中,其有根者,名茯神。
  《药性论》:臣,忌米醋。能开胃,止呕逆,差安心神,主肺痿痰壅,治小儿惊痫,疗心腹胀满,妇人热淋。赤者破结气。
  《日华子本草》:补五劳七伤,走胎,暖腰膝,开心益智,止健忘,忌醋及酸物。
  《开宝本草》:味甘,平,无毒。止消渴,好唾,大腹淋沥,膈中痰水,水肿淋结,开胸腑,调脏气,伐肾邪,长阴,益气力,保神守中。其有抱根者,名茯神。茯神,味甘、平。主辟不详,疗风眩、风虚,五劳、七伤,口干,止惊悸,多恚怒,善忘,开心益智,安魂魄,养精神。
  《本草衍义》:此物行水之功多,益心脾不可阙也。
  《药类法象》:气平,味甘。
  能止渴,利小便,除湿益燥,和中益气。利腰脐间血为主。治小便不通,溺黄或赤而不利。如小便利或数,服之则大损人目。如汗多人服之,损元气,夭人寿。医云“赤泻白补”,上古无此说。
  《药性赋》:味甘淡,性平,无毒。降也,阳中阴也。其用有六:利窍而除湿,益气而和中,小便多而能止,大便结而能通,心惊悸而能保,津液少而能生。白者入壬癸,赤者入丙丁。
  《汤液本草》:气平,味淡。味甘而淡,阳也,无毒。
  白者入手太阴经、足太阳经、少阳经。赤者入足太阴经、手太阳经、少阴经。
  《象》云:止渴利小便,除湿益燥,和中益气,利腰脐间血为主。治小便不通,溺黄或赤而不利。如小便利或数服之,则大损人目。如汗多人服之,损真气,夭人寿。医云赤泻白补,上古无此说。
  《心》云:淡能利窍,甘以助阳,除湿之圣药也。味甘平,补阳,益脾逐水。湿淫所胜,小便不利。淡味渗,泄阳也。治水缓脾,生精导气。
  《珍》云:甘,纯阳。渗泄止渴。
  《本草》云:胸胁逆气,忧恚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止消渴,好唾,大腹淋沥,消膈中痰水,水肿淋结,开胸腑,调脏气,伐肾邪,长阴益气力,保神守中。
  《液》云:入足少阴,手足太阳。色白者入辛壬癸,赤者入丙丁。伐肾邪,小便多能止之,小便涩能利之。与车前子相似,虽利小便而不走气。酒浸,与光明朱砂同用,能秘真。味甘平,如何是利小便?
  《本草衍义补遗》:得松之余气而成,属金。仲景利小便多用之。此暴新病之要药也,若阴虚者,恐未为相宜。
  《本草发挥》:成聊摄云:茯苓以伐肾邪。又云:脾恶湿,甘先入脾,茯苓、白术之甘以益脾,逐水。又云:津液少者甘润之,茯苓、白术之甘,缓脾生津。
  洁古云:止消渴,利小便,除湿益燥,和中益气,利腰脐间血为主,治小便不通,溺黄,或赤而不利。如小便利,或数服之,则大损人目。如汗多,人服之,损元气,夭人寿。医言赤泻白补,上古无此说。《主治秘诀》云:性温味淡,气味俱薄,浮而升,阳也。其用有五:止泻一,利小便二,开腠理三,除虚热四,生津液五也。又云:茯苓淡,为在天之阳也。阳当上行,何谓利水而泄下。经云气之薄者乃阳中之阴,所以茯苓利水而泄下,亦不离乎阳之体,故入手太阳。
  《本草纲目》:茯苓,本草言利小便,伐肾邪。至东垣、王海藏乃言小便多者能止,涩者能通,同朱砂能秘真元,而丹溪又言阴虚者不宜。义似相反,何哉?茯苓气味淡而渗,其性上行,生津液开腠理,滋水之源而下降,利小便。故洁古谓其属阳,浮而升,言其性也;东垣谓其为阳中之阴,降而下,言其功也。《素》云:饮食入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观此,则知淡渗之药,俱皆上行而后下降,非直下行也。小便多,其源亦异。《素》云:肺气盛则便数而欠;虚则欠咳,小便遗数。心虚则少气遗溺。下焦虚则遗溺。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厥阴病则遗溺,闭癃。所谓肺气盛者,实热也,其人必气壮脉强,宜用茯苓甘淡以渗其热,故曰:小便多者能止也。若夫肺虚,心虚、胞热、厥阴病者,皆虚热也,其人必上热下寒,脉虚而弱,法当用升阳之药,以升水降火。膀胱不约、下焦虚者,乃火投于水,水泉不藏,脱阳之证,其人必肢冷脉迟,法当用温热之药,峻补其下,交济坎离。二证皆非茯苓辈淡渗之药可治。故曰:阴虚者不可用也。仙家虽有服食之法,亦当因人而用焉。 (责任编辑:Doctor001)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