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药网

黄芪《中药全书》

时间:2020-02-03 08:12来源:未知 作者:Doctor001 点击:
【标题】 黄芪《中药全书》 【名称】 黄芪 【拼音】 Huangqi 【英文】 Milkvetch Root 【日文】 オウギ 【拉丁文】 Radix Astragali 【异名】 黄蓍、戴糁《神农本草经》,戴椹、独椹、芰草、蜀脂、百本《名医别录》,王孙《药性论》,百药绵(侯宁极《药谱》
【标题】
黄芪《中药全书》
【名称】
黄芪
【拼音】
  Huangqi
【英文】
  Milkvetch Root
【日文】
  オウギ
【拉丁文】
  Radix Astragali
【异名】
  黄蓍、戴糁《神农本草经》,戴椹、独椹、芰草、蜀脂、百本《名医别录》,王孙《药性论》,百药绵(侯宁极《药谱》),羊肉《日华子》,绵黄蓍《本草图经》,绵蓍《本草蒙筌》,绵芪《药品化义》,,土山爆张根《新疆药材》,独根《甘肃中药手册》,二 人抬《辽宁经济植物志》,绵黄芪《全中国草药汇编》。
【性味归经】
  甘,微温。归脾、肺经。
【功效】
  补气升阳,益卫固表,利水消肿,托疮生肌。
【药用】
  本品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 Bge.var.mongholicus (Bge.) Hsiao或膜荚黄芪A.membranaceus (Fisch.) Bge.的干燥根。
【应用】
  1.用于脾胃气虚及中气下陷诸证。①用治脾胃气虚证。黄芪擅长补中益气。凡脾虚气短,食少便溏,倦怠乏力等,常配白术(如芪术膏),以补气健脾;若气虚较甚,则配人参(如参芪膏),以增强补气作用;若中焦虚寒,腹痛拘急,常配桂枝、白芍、甘草等(如黄 芪建中汤),以补气温中;若气虚阳弱,体倦汗多,常配附子(如芪附汤),以益气温阳固表。②用治中气下陷证。凡脾阳不升,中气 下陷,而见久泻脱肛,内脏下垂者,黄芪能补中益气,升举清阳,常配人参、升麻、柴胡等(如补中益气汤),以培中举陷。
  2.用于肺气虚及表虚自汗,气虚外感请证。黄芪能补肺气、益卫气,以固表止汗。用治肺气虚弱,咳喘气短,常配紫苑、五味子等同用;近年以黄芪为主,配伍百部、地龙等治慢性气管炎,亦颇有效。治表虚卫阳不固的自汗,且易外感者,常配白术、防风同用(如玉 屏风散),既可固表以止自汗,又能实卫而御外邪。
  3.用于气虚水湿失运的浮肿,小便不利。黄芪能补气利尿,故能消肿。常与防己、白术等同用,如防己黄芪汤。现以黄芪为主,配伍补脾肾、利水湿之品,治疗慢性肾炎浮肿,尿蛋白长期不消者,亦颇为有效。
  4.用于气血不足,疮疡内陷的脓成不溃或溃久不敛。黄芪能补气托毒,排脓生肌。治脓成不溃,常配当归、穿山甲、皂角刺等,以托毒排脓;治久溃不敛,可配当归、人参、肉桂等,以生肌敛疮。此外,对气虚血亏的面色萎黄、神倦脉虚等,能补气以生血,常与当归等同用;对气虚不能摄血的便血、崩漏等,能补气以摄血,常 与人参、龙眼肉、当归等同用;对气虚血滞不行的痹痛、麻木或半身不遂等,能补气以行滞,常与桂枝或当归、红花、地龙等同用;对 气虚津亏的消渴,能补气生津以止渴,常与地黄、山药等同用。
【注意】
  表实邪盛,气滞湿阻,食积停滞,痈疽初起或溃后热毒尚盛等实证,以及阴虚阳亢者,均须禁服。
  1.《本草经集注》:“恶龟甲。”
  2.徐之才《药对》:“恶龟甲、白鲜皮。”
  3.《医学入门·本草》:“苍黑气盛者禁用,表实邪旺者亦不可用,阴虚者亦宜少用。”“畏防风。”
  4.《本草经疏》:“功能实表,有表邪者勿用;能助气,气实者勿用;能内塞,补不足,胸膈气闭问,肠胃有积滞者勿用;能补阳,阳盛阴虚者忌之;上焦热盛,下焦虚寒者忌之;病人多怒,肝气不和者勿服;痘疮血分热甚者禁用。”
  5.《药品化义》:“若气有余,表邪旺,腠理实,三焦火动,宜断戒之。至于中风手足不遂,痰壅气闭,始终皆不加。”
  6.《本草新编》:“骨蒸、痨热与中满之人忌用。”
  7.《本草汇纂》:“反藜芦,畏五灵脂、防风。”
【贮藏】
  置干燥通风处;炮制品放入干燥容器内,密闭,防霉,防蛀。
【用法用量】
  煎服,10~15g,大剂量30,60g。益气补中宜炙用,其他方面多生用。
【形态】
  1.膜荚黄芪:多年生草本,高40~80 cm。主根圆柱形。茎直立,上部有分枝。羽状复叶互生,小叶6~13对;小叶片较大,卵状披针形或椭圆形,长0.7~3 cm,宽0.3~1.2cm。总状花序腋生,花序常比叶长,着花5~22朵;花萼钟状,密被短柔毛,具5萼齿;花冠蝶形, 淡黄色或白色,旗瓣无爪,翼瓣及龙骨瓣均具长爪;雄蕊10,二体;子房有长柄。荚果膜质,膨胀,卵状圆形,有长柄,具黑色短毛。分布于东北及河北、山东、山西、内蒙古、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四川、云南、西藏等地。生于山坡草丛、灌丛、林缘; 有栽培。
  2.蒙古黄茂 小叶25~37,宽椭圆形、椭圆形或短圆形,下面密生短柔毛;花5~15朵,花萼密生短柔毛,花冠长18~20mm;子房及荚果光滑无毛。分布于黑龙江、吉林、河北、山西、内蒙古等地。生于草地、山坡;有栽培。
【产地】
  主产于山西、黑龙江、内蒙古、甘肃;陕西、河北、吉林、辽宁等地亦产。以内蒙古黄芪产量大、质量佳,销全国,并出口。膜荚黄芪质稍次,多自产自销。
【栽培】
  膜荚黄芪喜凉爽气候、耐旱、怕热、怕涝;适宜地势较高、土质疏松、土层深厚的坡地种植。于3~4月或9~10月用种子条播,行距40cm左右,沟深3cm,每亩播种量1~1.5kg;穴播穴距27~33cm,每穴6~8粒。苗高13~17cm时间苗。条播按株距13cm定苗;穴播每穴 留2~3株。结合中耕除草,追肥。雨季及时排水。病虫害有锈病,可用80%代森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喷雾;根腐病、白粉病,用70%甲 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防治;地老虎、蚜虫,用40%乐果乳油800倍液喷雾。
【品种考证】
  黄芪原名黄蓍,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名医别录》载:“生蜀郡山谷、白水、汉中。二月、十月采,阴干。”宋代《本草图经》载:“今河东、陕西州郡多有之。根长二三尺已来;独茎,或作丛生,枝秆去地二三寸;其叶扶疏作辛齿状,又如蒺藜 苗。七月中开黄紫花;其实作荚子,长寸许。八月中采根用,其皮折之如绵,谓之绵黄蓍。然有数种,有白水蓍、赤水蓍、木蓍,功用 并同。”并附有宪州黄芪图一幅,宪州系指今山西静乐县南。明代《本草蒙筌》亦载:“绵蓍出山西沁州绵上.此品极佳..”《救荒 本草》和《本草纲目》均对黄芪形态有过较为详细描述,并附图各一幅。《植物名实图考)载:“黄耆西产也。”“有数种,山西、蒙 古产者佳。”综上有关黄芪产地、品质、原植物、药材性状等记述,以及附图可知,古代黄芪入药品种各异,产地亦不稳定。而古代黄 芪的正品远植物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和膜荚黄芪,与现代黄芪用药类同。历代本草提到的“赤水蓍”、“赤色者”系指西北地区应用历史悠久的“红芪”,为豆科植物多序岩黄芪Hedysarum polybotrys Hand.- Mazz.的根。 (责任编辑:Doctor001)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